他能做到這一步,和其身為丞相,并且中書省權力太大,有很大的關系。
陛下做出這樣的決斷,再正常不過!”
一片的沉默當中,劉伯溫開了口,打破了平靜,說出這話來。
發生了這么大的事,他不可能不說話。
哪怕知道,在此時開口,很有可能會惹得上位不高興,他也必須要說上兩句。
中書省和丞相權力確實是大,畢竟更之前時,是三省分立的。
結果到了元朝那里,把尚書,門下兩省都給廢了,只弄了一個中書省。
等于說是將三省的權,都給匯集到了中書省。
那中書省的權力有多大,可想而知。
確實不利于皇權。
當上宰相的人,也的確容易通過中書省攬權。
但是,還有一點其實他并沒有說。
中書省的宰相,權力如此之大,并不僅僅只是因為元朝那邊在制度上面胡改,得不到精髓,過于粗放。
很多事只圖簡單。
還有一個更大的原因,則是制度上面的不健全。
準確的來講,是科舉被停了,所帶來的一個嚴重影響。
沒有了科舉這個選官的渠道,可官員卻是不能缺少的,還是要任命。
那么如今任命官員,都有哪些渠道?
除了上位所創辦的太學,讓太學生為官,以及蒽蔭官之外,最重重要的是舉薦。
舉薦為官,在任命的官員總人數里,有著特別大的比重。
超過一半了都。
科舉為官,雖然有著一定的操作空間。
哪怕宋朝開始,徹底將殿試制度化,科舉上來的官,統稱為天子門生。
可是,在這科考當中,依然也避免不了相應的拉關系等等事情。
但是,相對于舉薦而言,那已經不知道是高明了多少。
畢竟通過科舉來考上的官員,大部分人就算是心里面不認同自己是天子門生。
不感恩天子。
但同時,也不會認同和感恩其余人,認為自己能做官和別人有關。
因為他們是真的憑自己的本事,當上了官。
可舉薦上來的官員,天然就會對舉薦他的人,形成了一種感恩的情緒。
因為,他能當官是真的靠人舉薦。
彼此之間更容易抱團,形成一個個的派別。
這其實更加不利于朝廷的統治。
這其實也是科舉,取代舉薦的一重要作用和原因。
而在舉薦官員之時,誰的權力最大?
自然而然便是丞相。
也就是說,在很大程度上,官員的舉薦權力都在丞相手里。
那些被任用的官員,承的是誰的情?
自然是丞相的恩情。
如此,很容易就會培養出眾多的黨羽來。
這也是李善長門生故吏遍天下,手中力量極強,敢和皇帝進行叫板的一大重要原因。
同時,也是胡惟庸當上丞相之后,短短幾年的時間里,就已經有了這般大的力量。
哪怕是想要造反,都能調集這么多人,來幫助他做這事兒的根本原因之所在。
他知道,上位對于這科舉制,一直都有著不滿。
覺得科舉考試上來的人是廢物。
這點,他并不否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