袁敏征詢李翊的意見。
“三百里!”
李翊淡淡說道。
我去!
莫說袁敏,便是其他的淮南大臣聽了,都感到震驚。
修三百里的水渠,這得耗費多少錢糧啊?
而且要想三百里,就不止在九江地界施工了,還得在汝南、沛國施工。
將那里的水系一并連接過來,才能湊夠三百里。
這不單單是工程難度的問題,可是成本的問題。
時間成本,錢糧成本,都是巨大的。
“軍師,這項工程會不會太大了些?”
連劉備都有些遲疑。
一開始他還以為李翊要修的芍陂水渠,也就跟邗溝河道差不多。
可沒想到他張口就要修一條三百里的水渠出來。
“目前戰事方定,將士需要撫慰,人民需要安撫。”
“地方縣郡,亦有諸多雜事需要處理。”
“冒然起如此浩大的工程,會不會太過冒險了些?”
水利工程的確收益大,但問題是成本也高。
一般人根本玩兒不起。
現在天下紛亂,諸侯并起,鹿死誰手不可盡知。
冒然在水利工程上下血本,可別到頭來為他人做了嫁衣裳啊。
“無妨,可以一邊疏通河道,一邊灌溉農田。”
李翊耐心為劉備解釋。
水渠雖然要修三百里,但不是說非要竣工的時候,才能夠使用。
修好一條河渠,便可以直接拿來灌溉。
“按翊估算,若是能將這三百里的水渠修完,足以灌溉兩萬頃農田。”
“并且能將淮南、淮北連成一體。”
“不出三年時間,從下邳到壽春,沿途兵屯相望,雞犬之聲相聞。”
“我徐州大軍,亦可乘船,直達江淮。”
“軍費、糧食都能夠得到大量的節省,水患亦可消除。”
“此非好事嗎?”
劉備知李翊是一位杰出的戰略家,他的目光一向看得長遠。
只是……
劉備背著手,面上仍有些擔憂:
“若只在壽春一帶修筑河渠,我徐州倒還能夠承受。”
“只是軍師提出來的工程,未免過于浩大了。”
“若按照軍師的要求,至少得在淮南征發數萬民夫。”
“今江淮疲敝,吾正打算輕徭薄賦,休養淮南子民。”
“若起這工事,只恐有傷民生。”
一言蔽,袁敏也在一旁幫腔,勸李翊道:
“劉將軍所言甚是,某知李先生目光長遠。”
“但眼下的淮南的確不宜起如此浩大的工事。”
“袁公路自入江淮之后,盤剝過剩,百姓賣兒鬻女,苦不堪言。”
“江淮早已不是幾年前的魚米之鄉了,實在經不起折騰。”
袁渙也出來說道:
“李先生有愛民之心,乃江淮百姓之福。”
“只是此時動工,不合淮南時宜。”
“譬如人染沉疴,當先用糜粥以飲之,和藥以服之。”
“待其腑臟調和,形體漸安,然后用肉食以補之,猛藥以治之。”
“則病根盡去,人方得以全生也。”
“若能先休養淮南百姓三年,然后方可動工。”
袁渙給出了自己的意見。
李翊卻有自己的考量,“我亦知此事甚難,但是時不我待啊。”
“當今天下紛亂,群雄并起,袁術所滅,袁紹尚存。”
“公孫瓚如今被困于易京城,不出兩年必為袁紹所滅。”
“若是袁紹徹底解除北方邊患,試想他會不會南顧呢?”
李翊這才道出了需要加快淮南建設的真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