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涼州諸侯,以馬騰、韓遂為強,若使此二人歸順朝廷,余者無憂。”
“若是他們當真想席卷中原,搶奪天子,則天下諸侯必起兵討之。”
“若其未有此想法,只是想寇略地方,稱王稱霸。”
“那倒不如撤兵,安心鎮守涼州。”
鐘繇在關中待了好些年,抓住了邊境武夫缺乏政治目標的缺點。
利用這個弱點,來勸降他們。
“只要陳以利害,使朝廷降詔施恩。”
“則馬騰、韓遂必然主動歸順朝廷。”
曹操聞言大喜,對鐘繇的高見佩服不已,贊嘆道:
“元常此話,甚合吾意。”
“那便由元常出使長安,為我說降馬騰、韓遂。”
一言蔽,曹操即上表朝廷。
奏請鐘繇以侍中身份,領司隸校尉,持節督關中諸軍。
這對鐘繇而言,無異于是一步登天。
要知道,曹操對于兵權的控制是極為嚴苛的。
他的大部分兵力都掌握在自己親系曹氏、夏侯氏手里。
即便是五子良將都很少有獨自領軍的機會。
所以鐘繇作為曹操手下,是屈指可數能掌兵的異姓將領。
鐘繇既領重任,即辭別了曹操、荀彧,奔赴長安去了。
曹操暫時穩定住了西部局勢,又與荀彧商議河北要事。
雖然他已與劉備規劃了具體的合作細節。
但曹操卻明白,曹劉同盟是要一起對抗袁紹不假。
可真要打起來,曹操才是要抗袁紹主力的那位。
因為冀州毗鄰兗州,袁紹大軍南下,主力部隊肯定是往兗州的東郡堆。
而劉備的徐州則是毗鄰青州。
青州統兵的是袁譚,袁譚是袁紹“分封”出去的將領,他肯定不是河北軍的主力。
劉備那一路戰事比他輕松多了。
曹操不能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劉備解決完青州戰事,然后過來支援東郡。
他必須作出更多的應對措施。
荀彧正色分析道:
“此前袁本初上表朝廷,奏請為大將軍,督四州兵馬。”
“朝廷雖然應允,然天子對此微有不豫。”
“袁紹坐擁河北之地,國富民強,府庫充盈,卻不肯向朝廷中樞輸送錢糧。”
“既河北、河南尚未開戰,何不與劉將軍一同上書,要求袁紹向朝廷輸送糧食?”
曹操一頷首,“文若之言,與李子玉此前之謀相合。”
“李子玉亦要求袁紹拿出錢糧來,供養陳地朝廷。”
“既然文若亦如此說,回頭我便與玄德一同上表朝廷,發書于鄴城。”
“且試試袁紹態度如何。”
袁紹請封大將軍,假節,本身就是在試探河南。
現在曹操、劉備也在試探河北。
雙方目前都處于想開戰,又都有所顧忌的狀態。
之后,曹操又問起廬江事務來。
“我曾前發問廬江的是書札,劉子臺有回復嗎?”
荀彧答回復了。
曹操彎唇一笑,“如何,子臺可愿歸順于我?”
荀彧眉頭一皺,嘆了口氣:
“劉勛回信說廬江錢糧吃緊,若是要他歸順。”
“須給他錢糧八萬斛。”
什么!?
曹操聞言大怒,“此輩乃袁術余黨,是朝廷要問責的國賊。”
“吾愿出面保他,赦免其罪。”
“彼竟敢與我討價還價,向我索要錢糧!”
無怪曹操如此憤怒,在他看來,劉勛勢力弱小,肯定是沒辦法獨自割據的。
周圍這么多強權,劉勛肯定會選與自己有舊的曹操。
何況曹操緊挨著陳地朝廷,要赦免的劉勛的罪過,也只是一道詔書的事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