袁紹終于松口,“我大軍俱屯于官渡,僅軍糧所耗,便日費五千石,一月下來便是十五萬石糧食。”
“中途算上從鄴城運往過來的損耗,我軍也不能在此地經年日月的久持。”
人多唯一的壞處就是嘴也跟著多了起來。
袁紹這十一萬大軍的口糧供應,即使財大氣粗如他,也經不起年年造。
曹劉雖然人少,但耗的糧食也少。
而且人家是本土作戰,離大本營近,補給線很短,路途損耗不大。
兩項數據懟下來,袁軍的糧秣優勢,其實已經被河南抹平了。
所以真要玩兒持久戰,河南方面此時還真不虛袁紹。
更別說袁紹所打下來的兗州領土,百姓早就被曹操給遷到內地去了。
等于袁紹甚至沒辦法消化這些土地,將之轉化為自己的收益。
“河南兵雖然果勁,然我北兵畢竟人數眾多。”
許攸慢條斯理地分析,“只要以我之優勢,攻敵之劣勢,則河南可定,曹劉可擒也。”
“子遠有何高見,快說!”
袁紹騰得一下起身,連忙問。
“今日交戰之時,先登死士大發神威,此為我軍唯二精銳的部曲。”
另一支精銳的部曲,是大戟士軍。
但這支軍隊是袁紹的親衛,一般不會拉到前線戰場上去。
而且袁軍是進攻方,大戟士軍作為重甲步兵,卻是以防守著稱。
并不適合用來沖鋒陷陣。
所以,袁紹真正能用的精銳,就只有先登營了。
“既然曹劉堅守不戰,據寨而守,我等不妨在寨前筑起土山。”
“可命先登死士并軍中其余長臂善射的弓弩手,俱登山上,居高臨下。”
“然后以箭射之,專獵寨中軍人。”
“若曹操、劉備若棄此而去,我等便得此隘口。”
“若不棄去,便只能出戰,攻我土山。”
“屆時,袁公自領大軍,與山上守軍前后夾擊,成掎角之勢。”
“曹劉聯軍焉能是我軍正面敵手?”
“誠如是,潁川可得,下邳可破矣!”
許攸此計,也是發揮了河北軍的長處,用以攻河南軍的短處。
那就是人數碾壓。
你河南單兵作戰能力不是很強嗎?
那咱就逼你出來打集團軍作戰。
畢竟河南軍士再強,也不至于說每個人都能完全吊打河北軍士。
況真正的大軍團作戰,比的是勢,而不是勇。
而河北軍在這方面無疑是要遠勝于河南軍的。
袁紹聞言大喜,即納許攸之計策。
次日,一大早。
袁紹親自于寨內選撥精壯軍人,命其各執鐵鍬土坦,齊來官渡大寨,壘土成山。
寨內軍士見袁軍公然在自己眼前,堆筑土山,不由大怒,皆罵袁軍欺人太甚。
于是,將之報到夏侯惇大營處。
夏侯惇暗想袁軍弓弩手如此強勢,若使其于寨外筑起土山,居高而射,將士們如何守寨?
于是點了五百軍士,綽槍上馬,親自帶人沖突出去,欲要截殺袁軍的壘土軍人。
袁軍早有準備,先登死士提前架好弓弩。
扼守在咽喉要處,對準夏侯惇軍便射。
一時間,箭如雨下。
夏侯惇沖不過去,只得退回本寨。
如此,十日之內,袁軍在官渡大寨外筑成土山五十余座。
每座土山上,都立有高櫓,每山分撥兩百名先登死士。
另選長臂善射的弓弩手輔之,齊登土山高頂,瞄準寨中軍士,張弓列弩便往里射。
河南軍皆驚,皆盯著遮箭牌守御,不敢露頭。
或有走得晚,躲避不及時的,被一箭射死。
于是,袁軍每日便在山上射箭。
不求全殲,但求震懾。
放眼天下諸侯,也就袁紹這般財大氣粗,敢將弓箭弩矢這般造。
由此,約莫過了五日。
只要土山上一聲梆子響處,山頂立馬箭如雨下,點滴在聯軍寨內。
河南軍士皆是大懼,全都蒙楯伏地,躲避箭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