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今軍食雖少,亦未若楚、漢相持于成皋、滎陽之間也。”
“是時,高祖、項籍俱不肯先退,蓋因先退者勢屈也。”
“公以十分居一之眾,畫地而守之,扼其喉而不得進,已半年矣。”
“袁軍見勢竭,必將有變。”
“此用奇之時,不可失也。”
“惟明公裁察焉,荀彧拜上。”
曹操覽畢,見果真是荀彧專門寫了一封信勸自己打下去的,不由大驚。
“果不出子玉先生所言!”
曹操對荀彧還是十分信任的,見荀彧都勸自己打下去,自己也不再鬧情緒了。
將他的書信,交給劉備、李翊二人看。
君臣二人快速瀏覽一眼。
荀彧的意思大致就是,
現在我河南軍糧雖少,但也比不上當年高祖與項羽相持于滎陽時那么困難。
先拿偶像給你舉例子。
現在我們河南軍扼守住袁軍進攻的咽喉,已經半年多了。
敵人的底細已經清楚,銳氣已經枯竭。
局面必將有所變化,這正是用奇謀的良機,千萬不可失去啊!
您一定要再挺一挺!
劉備看完書信,不由慨嘆道:
“荀文若真王佐之才也!”
荀彧這封書信真正的高明之處,不僅僅在于清楚地為曹操分清了形勢。
關鍵在于人家措詞用句十分高明。
什么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國士大才?
那不僅僅是要你自己必須有匡君濟民的王佐之才。
更重要的是,能讓領導聽從你的正確方針,并跟你一條心的實施。
因為能提出正確看法方針的人不在少數,關鍵在于你說了領導聽不聽。
像沮授、田豐,雖然有才,但“爹味兒”十足,總是教袁紹做事。
說你這里做得不對,你得按我的方針來。
估計袁紹就算知道你說的有道理,都不想用你的方案來。
為什么我們常說曹魏的王佐之才是荀彧,蜀漢是諸葛亮,東吳是魯肅。
其實你細細觀察這三個人的履歷,就會發現一個共同點。
這三人不單單是有才,關鍵是領導是真的聽他們的。
他們的發言,都始終貫徹三個前提。
第一,有理有據的拍馬屁。
第二,設身處地的講問題。
第三,堅定信念的說建議。
中國自古以來都是人情社會,你在有才的同時,還能把人情玩好。
那才是真正的國士大才。
曹操既得荀彧書信,信心倍增,乃問李翊道:
“文若在信中言及正是用良機之時,此意與先生之勇略不謀而合。”
“先生乃張子房般青云之士,必有奇策能夠破敵。”
“適才操言語魯莽,還望先生恕罪!”
李翊遂取出另一封書信,交予曹操、劉備二人。
“……這是?”
曹劉二人展開來看,此信正是徐晃之前抓住的袁軍細作。
“仗打到現在,袁軍的糧食也快見底了。”
“若是我們能夠截獲袁軍糧車,袁軍內部必然生亂。”
“屆時再與袁紹決戰,一擊可破也!”
李翊洋洋灑灑地將自己的計劃說出。
為什么要耗這么久?
第一,袁軍勢大,先把他的氣勢給消磨殆盡。
雖然河南軍也跟著消耗,但河南軍的戰力是要比河北軍強的。
第二,袁軍人數固然多,但也間接使得糧草消耗加倍。
尤其把戰線拉長到官渡來,這完全可以使河南跟袁紹比一比消耗。
第三,李翊一直在尋找一個機會,等待袁紹露出破綻。
現在,終于等到袁軍把機會主動送上門來。
“但凡用兵,若敵人不誤,則我師安能克哉?”
“今時機已到,不可失也。”
:<ahref="https://u"target="_blank">https://u</a>。手機版:<ahref="https://u"target="_blank">https://u</a>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