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可與張將軍一道否?”
李翊沉聲問。
言外之意,是讓你高順陪著張郃一起去抗袁紹的騎兵。
高順拱手答:
“愿往!”
一如往常般言簡意賅。
“……善,汝便為副將,聽從張將軍指揮。”
“喏。”
高順回到了人群中去。
李翊倒也沒想呂布那樣,不用時剝奪高順兵權,要用時又讓高順指揮。
基本上高順的陷陣營,就是他自己訓練,自己統領。
待安排好敢死隊后,李翊又請來了陳王劉寵。
“今滅袁在即,翊誠邀大王一同北上滅袁。”
劉寵性格本就比較仗義,兼之與李翊有舊,又是為國討賊。
故也沒有推辭,當即答應下來。
“更乞借大王蹶張士一用!”
“……善,既是郯侯相請,孤便將那三千蹶張士一并帶上前線。”
“只是兵士帶走,陳地空虛,只恐宵小之徒驚擾陛下。”
李翊忙道:
“此易事耳,吾留一軍,駐守陳地。”
“保守宵小不敢進犯,天子安然無虞。”
劉寵這才放下心來,將他那經營了許多年的蹶張士盡數帶進了盟軍中來。
這也是李翊的真正意圖。
劉寵的蹶張士不單單是訓練有素,更重要的是裝備也極其精良。
每名士兵都配有強弓硬弩,絲毫不遜色于袁紹的先登營。
但與之不同的是,土山一戰,袁紹先登營損失殆盡。
若論遠程打擊,河北軍又要被河南軍壓一頭了。
待所有軍馬,皆已齊備之后,李翊正式請示朝廷。
請求掛帥出征。
臨行前,劉備向李翊叮囑道:
“昔楚軍與漢軍決于垓下,高祖與諸侯兵并三十萬眾,共擊楚軍。”
“當此時,高祖將指揮權盡數交予淮陰侯。”
“淮陰侯將三十萬兵,攻之,大敗項羽于垓下。”
“今子玉亦將諸侯之兵,北擊袁紹。”
“只是不同于垓下一役,漢軍多,楚軍少。”
“今我河南軍少,河北軍眾,子玉當小心謹慎。”
“若能成功,則殊于淮陰侯矣。”
李翊拱手拜道:
“請主公放心,大丈夫既領重任。”
“自當效死,以報殊遇。”
劉備再三叮囑,然后親自送別李翊大軍北上。
天子劉協,會同文武百官,一齊出城,送別大軍出發。
大家都知道此戰意味著什么,即使是朝廷中樞也得把牌面拉滿。
李翊親提四萬大軍北上。
這其中還包括了公孫續的幽州騎、呂布的并州騎、張繡的涼州騎。
三類騎兵,剛好是漢末戰力最強的兵團。
饒是如此,李翊也沒打算用這支騎兵來跟袁紹的騎兵部隊硬碰硬。
他依然是采取原來的作戰計劃,先殲滅袁紹的騎兵部隊。
然后便是我軍騎兵大顯神威的時候。
一旦袁紹沒了騎兵作掩護,又沒有足夠的遠程火力壓制騎兵沖鋒。
那么縱使袁紹有十萬大軍,呂布等騎兵也能輕易撕開他們的防線。
決戰地點,李翊選擇了黃河邊。
因為此戰的戰略目標很明確,就是殲滅袁紹的主力部隊。
袁紹為了殊死一搏,幾乎是釜底抽薪,動員了河北剩下的兵員極限。
再多征調,就會激起大量民變了。
因為兵馬多的壞處,就是用到的民夫也多。
算上后勤民夫,說袁紹動用了四十萬大軍也不算吹牛了。
李翊引軍一路向北,直往鄄城而去。
佯裝是要從此渡河,襲取鄴城。
袁紹接到消息之后,即刻全軍拔營,準備出擊截住李翊的部隊。
左右或有人諫曰:
“今李翊大軍盡出,欲渡河襲鄴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