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陳地必然空虛,不妨舉大軍去陳郡,迎取天子。”
“則李翊必引軍還,我道卻于半道擊之,則李翊可破,河南可定也!”
袁紹大怒,叱道:
“汝等小輩,豈知兵法?”
“李翊慣于用兵,我大軍在此,行速豈有李翊快耶?”
“若使其渡河襲鄴,我軍救之不及,則孤無家可歸矣。”
“向者官渡一敗,乃彼不肯出戰,只與我軍相持。”
“故使我軍性命盡數系于烏巢一地。”
“今彼主力盡出,我大軍以逸待勞,豈可坐失良機?”
袁紹晚年“干大事而惜身”的性格缺點,被無限放大。
尤其在經歷了官渡一敗之后,他已不敢再用出“險招”了。
穩扎穩打,尋求決勝,這就是袁紹目前的最優解。
尤其袁軍是非常怕相持戰的,因為他們人多嘛。
現如今李翊主動帶主力北上,袁紹怎么可能放過這個與之正面決戰的機會。
當即,
袁紹乾綱獨斷,下令黎陽守軍全部拔營,準備出擊截住李翊的部隊。
恰逢此時,人報河套匈奴部大將烏維,奉單于呼廚泉的命令。
響應袁氏征令,率五千匈奴騎兵過來支援。
袁紹大喜,“有此胡虜兵,我軍此戰必勝!李翊可滅矣。”
于是親自出見烏維。
別看南匈奴人在河套息養了這么多年,但除了高級將領外,底層士兵依然不會說漢話。
這樣做的好處,就是可以防止漢人剝奪他們的兵權。
因為言語不通,除了匈奴將領,漢人指揮不動,調度不明。
烏維的漢話已經算是比較利索的了。
一經見面,就向袁紹表達了單于呼廚泉對他老人家的敬意。
袁紹大喜,即命人賞賜金銀絹帛。
又命人烹羊宰牛,大饗軍士。
待酒足飯飽之后,大軍正式自黎陽出發。
總計有十五萬大軍。
其中十萬是袁紹收聚的官渡殘兵敗將,然后又從冀州征調了兩萬青年。
剩余五萬,分別來自并州、幽州的守軍,以及此次加盟的匈奴雇傭兵。
袁紹此舉,無異于釜底抽薪,殊死一搏。
之前的官渡之戰,他尚能夠游刃有余。
而此次戰事,卻是不成功便成仁。
因為本土的人力已經被壓榨到極限了。
官渡敗后,冀州已經有大量郡縣反叛。
雖然皆被袁紹平了。
然袁紹卻知,此戰不能夠再有任何差池了。
他的身體已經越來越羸弱,精神也來越來越萎靡。
但此刻,卻不得不強打精神,親自來臨陣指揮這場終極大戰。
而據上次他親自指揮,已經是八年前的事了。
十五萬袁軍迅速自黎陽出發,憑借距離優勢。
在倉亭處下寨,截斷渡口,力求與李翊軍拼死一戰。
早有探馬報知李翊,說袁紹收聚四州之兵,又合胡虜之眾。
少說兵二三十萬,軍威浩大。
龐大的軍隊數量并沒能嚇到李翊,他知道這又是袁紹的情報系統在發力。
李翊從容不迫,提兵前進,下寨已定。
夜半時,李翊命人取來筆墨。
親自執筆,寫下書信一封。
命人送往袁紹大營處。
時值夜深,袁紹心中亦惴惴不安,不能安寢。
人報李翊有書至,袁紹即命人呈上來。
待拆開來看,其書略曰:
——本初如晤,李翊敬上。
蓋聞天命有常,惟德是輔,人心所向,惟義是從。
今天下崩離,群雄蜂起。
吾奉天子詔令,以討不臣,志在扶漢,掃除奸佞。
公世食漢祿,世受漢恩,位列三公。
不思報國,反懷異志,割據河北,擁兵自重。
不納歲貢,侵占漢土,殺戮漢官,屢生釁端,數違詔命。
跋扈之甚,勝于董卓、梁冀之流遠矣。
倘足有尚有悔意,當速撤兵,歸還侵地,上表請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