卻說河南大軍行至繁陽,初戰小勝了袁譚一場。
李翊又邀呂布正面強攻,他率一軍偷渡清河繞襲。
酒宴之上,呂布被眾人一番吹捧,當下也未想太多,欣然同意了下來。
次日,李翊密令徐晃、張郃渡河結營,先去前頭開路。
呂布則領本部部曲,來攻繁陽。
城上箭矢如雨,呂布軍不得進,被殺退回去。
袁譚既擊退呂布軍,一面讓人修筑城防,一面又催促袁尚給自己增派援軍。
時袁尚在鄴地,聞說李翊已領兵拔了陰安邑,打到繁陽來了。
一旦使其渡過清河,不肖半日時間,河南軍便能直搗冀州治所鄴縣。
為此,袁尚也擔心袁譚前部有失。
恰逢袁譚乞派援軍的書信送至,要求袁尚給他增派援軍。
袁尚不敢不救,但又怕派兵過去,會被袁譚奪了兵權。
乃留審配守鄴城,自己親提大軍三萬至斥丘屯駐,以為掎角之勢。
又過兩日,呂布連攻繁陽不能下。
暗忖兩日時間,李翊早已該偷渡過了清河了。
按他的說法,他應該去繞襲袁譚后路,怎么河對岸還沒有動靜?
呂布心中詫異,乃停止進攻,先遣人去探查李翊軍動向。
話分兩頭,
卻說李翊利用呂布牽制住袁譚主力,自己卻率軍偷渡了清河。
然則他并未率軍去繞襲袁譚后路,反倒是先領兵寇略至魏縣。
魏縣縣令忽見城外聚集了數萬人馬,駭然失色。
遣人一打聽,竟是河南總督李翊。
恰逢李翊遣張郃為先鋒,來城下勸降。
張郃催兵至城下,高聲喊道:
“吾乃河間張儁乂也!”
“因袁紹聽信郭圖讒言,意欲害我。”
“今吾已棄暗投明,歸順朝廷。”
“公可納士拜降,免致生靈受苦。”
“如或執迷,吾先攻城矣!”
原來張郃在河北素有威名,雖然這縣官聽到的宣傳是,張郃臨陣倒戈,才使得他們河北軍大敗。
但如今兵臨城下,僅憑城中不足兩千人的守軍,萬難擋住張郃的進攻。
縣令看一眼身旁的主簿,嘆道:
“車騎將軍怎么沒能擋住河南軍?”
“今大軍驟至,吾魏縣小城如何守土?”
“不如開門獻城,保得城中子民,免使血肉捐于草野。”
主簿勸道:
“若不戰而降,主公必然降罪我等。”
縣令卻道:
“不戰而降是死,城破戰敗亦是死。”
“不若獻城,免得生靈涂炭。”
遂不理會主簿勸阻,主動開城出降。
縣令將印綬獻出,李翊出言撫慰。
即率軍入城,下令將士不得驚擾百姓。
又命徐晃、高覽、黃忠、趙云各領一營軍馬,在魏地四側立營,等候調動。
李翊坐至縣衙大位上,縣官反倒似主簿一般,站在身側,戰戰兢兢等候發落。
李翊出聲問:
“吾聞河北麥谷已熟,未知魏郡多賴哪處麥田供養?”
縣官躬身答:
“回稟君侯,魏地東北方,館陶、清淵、元城一帶多有麥谷。”
李翊笑著謂諸人道:
“吾渡河來此,正欲乂麥也。”
于是將此前分撥的四營將領,徐晃、高覽、黃忠、趙云各率本部兵馬。
所部軍士皆執鐮刀、馱繩,去魏地東北處搶割麥谷。
大軍于是一路向北,將魏地熟了的麥谷,盡數割了。
就在城外打曬小麥。
魏地不愧為袁氏治所,稻谷豐足。
李翊軍若能將這些麥谷盡數割去,足夠大軍食用三月之久。
所以然者,蓋因不受運轉損耗之勞也。
經粗略估算,
此次若能搶收完所有的麥谷,除征需之用外,甚至能夠有富余。
因為李翊此次征伐的戰略目標,并非是為了一戰吞并河北。
搶收麥谷既是為了補充徐州糧食,即因糧于敵也。
同時也是為了打擊袁氏,算是為新君送上賀禮。
李翊一面命人打曬麥谷,一面將曬好的谷子收存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