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若使二子和睦,共守成業,天下事未可知也。”
“今乘其兄弟相攻,彼勢窮來投我,我提兵先助其拔袁尚。”
“然后坐觀天下時變,冀州立定也,機會又何以失?”
“今袁譚有急,因念舊意,故來投我徐州。”
“若見死不救,彼投曹操,公等將何以自處?”
李翊一番話將眾人駁斥的無言以對。
劉備便問李翊道:
“……先生此去,有幾成勝算?”
李翊眼眸一蹙,正氣凜然,有條不紊地為劉備分析道:
“袁氏兄弟相爭,非他人所能離間,乃自以為天下可定于己手耳。”
“今已求助于主公,是袁譚心知不能取勝袁尚,此其力已竭也。”
“夫兵革敗于外,謀臣誅于內,兄弟讒鬩,國分為二。”
“連年戰伐,甲胄生虱,加之旱蝗、饑饉并至,國無囷倉,行無裹糧。”
“天災應于上,人事困于下。”
“民無愚智,皆知其將土崩瓦解,此乃天亡袁氏之時也!”
“兵法有云:“雖有石城湯池,帶甲百萬而無粟者,不能守也。”
“以主公之明威,應困窮之窘敵,擊疲弊之賊寇,無異于迅風之振秋葉矣。”
“方今二袁不務遠略,而內相圖,可謂亂矣。”
“夫居者無食,行者無糧,可謂亡矣。”
“今因其請救而撫之,利莫大焉。”
“且以愚意度之,四方之寇,莫大于河北。”
“河北既平,則六軍盛而天下震。”
“愿主公詳思之!”
李翊將自己的分析,一一向劉備闡述。
我們說過什么是真正的王佐之才?
那就是要做到,
有理有據的拍馬屁。
設身處地的講問題。
堅定信念的說建議。
只有把這三點全部做到了,才能真正讓人心悅誠服。
提高自家集團士氣的同時,還能暴漲自身意識形態。
劉備大喜,即委命李翊為帥,提兵兩萬,北上青州。
協助袁譚,還取冀州。
李翊提兵一路北上,袁譚知李翊果真親自領兵來援,喜出望外。
親自率軍出城三十里迎接。
一見著李翊,當即拜道:
“袁顯思見過君侯!”
李翊親自扶他起身,握住他的手說道:
“吾妻亦出袁氏,若論輩分,君與我為堂親。”
袁譚大喜,即邀李翊入城。
設宴款待李翊之時,又問起還取冀州之策。
李翊說道:
“今軍中乏糧,我意先北上去渤海。”
李翊此次領兵過來,是沒有帶多少糧草的,所以只能仰賴袁譚供給。
但平原小地,肯定養不起這么多兵。
所以李翊才提出,要先北上取渤海郡。
整個冀州最富的地方就兩個,一個渤海,一個魏郡。
再早個幾十年,渤海可以說是冀州最富的郡。
估算人口大概在110萬~200萬人之間。
不過后來袁紹入主冀州后,將治所遷到了魏郡的鄴縣。
所以魏郡便從原來冀州倒數的郡,一躍成為冀州首富。
此外,除子龍老家常山外,像清河、安平都是人口大郡。
所以冀州敢號稱九州之首,一郡當一州絕對不是胡亂吹的。
李翊想先取渤海,一方面是出于糧秣問題的考量,一方面是想把這個大郡給先占下來。
畢竟魏郡對徐州而言算是飛地,即便通過袁譚的手間接管控,也很難去與曹操相爭。
曹操早已視魏郡是自己的囊中物、池中魚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