諸百姓成堆聚在河面上,鑿冰拽船,破開河道。
場面極其壯觀。
李翊麾下諸人無不感慨。
“……不想君侯不發一名徭役,便得如此多人力。”
河面上的工程,吸引了附近其他縣鄉的百姓。
百姓們過來打聽,得知是大伙兒自發為李翊鑿冰。
于是也加入進來。
趕巧碰上袁譚的軍隊趕來成平征募兵士。
見河面上許多百姓都在那里敲冰,大伙兒覺得奇怪。
正欲過去抓人,卻又發現河邊還駐扎了一支軍隊。
一打聽才知是李翊的,眾人不敢近,只得回報袁譚。
袁譚聞說李翊來了,頓時有些慌神:
“前日李翊差我回渤海去見他,被我駁回。”
“今番其親自領兵來此,莫非是要尋我問罪?”
于是打算主動去找李翊,向他負荊請罪。
郭圖急止之曰:
“前番李翊肯納降主公,是因主公系出袁氏。”
“好使其收買河北人心。”
“如今李翊已是冀州牧,又善待先公家屬,以袁氏姻親自居。”
“河北民眾對其之恨,已非去歲可比。”
“今主公已對其無用,若主動相投。”
“是縛其手而任人宰割也。”
袁譚嘆息道:
“依你之言,該如何是好?”
投降就是自投羅網,不投降又打不過。
即便打過了,那也會損失慘重,會被袁尚趁機摘了桃子。
簡直是進退兩難。
“不如舍棄河間國,改投安平去罷。”
郭圖為袁譚分析,“安平兵少,我等前去,彼未必便會忠于袁尚。”
“至于河間,使袁尚、李翊二虎相斗。”
“我等于中取利,豈非兩全其美乎?”
郭圖猜想李翊過了漳河,卻不著急來攻的原因,肯定是想坐山觀虎斗。
既如此,爺們兒直接拍屁股走人。
反將你一手,讓你去跟袁尚斗去。
袁譚暗想自己反正已經走投無路了,待在哪里不是待?
于是采納郭圖之計,即拔營往南逃亡安平去了。
話分兩頭,
卻說李翊組織了河間大量百姓,幫他敲冰拽船。
靠著群眾們的努力,冰河很快破開。
李翊大喜,謂眾人道:
“有此河道,吾平冀州易矣。”
于是,便要發兵去攻袁譚、袁尚。
人報袁譚已經向南逃亡安平去了,李翊便想著先攻袁尚。
而令人意外的是,袁尚得知袁譚走了,李翊又至。
竟也不做抵抗,舍了河間國,向西逃往博陵郡去了。
二袁兒一走,就只剩下李翊這一個軍閥。
此前一直觀望的河間國相,當然明白該怎么做了。
即率眾出降,交出印綬,舉國向李翊投誠。
李翊就這樣莫名其妙地“收復”了河間國。
既克河間國,便會聚眾人,商議下一步進兵戰略。
張郃對李翊言道:
“目前道有兩條,一條向西,取博陵、中山。”
“一條向南取安平郡。”
“不知君侯想先走哪條?”
向西就是先打袁尚,向南就是先打袁譚。
剩下的則是曹操的勢力范圍了。
除非二袁兒想不開,繼續往南走,否則就要撞上曹操的兵馬。
就看他們想栽誰手上了。
“先向南,取安平郡!”
李翊果斷下令向南進軍。
之所以取安平,還是因為安平是剩下郡國當中最富庶的郡。
面對這種富郡,當然是越早平定越好。
免得它不斷遭受戰禍,導致它人口流失,破壞生產。
“那君侯走后,河間由誰來守?”
眾人紛紛問。
河間是剛打下來的,或作說白撿下來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