果不其然,李翊對徐晃的一番發言很是滿意,出聲贊揚道:
“公明所言,甚合吾意。”
“今河北諸郡初定,我各處郡縣,都留有重兵,就是為了預防不測。”
“若調集他郡兵馬,一費錢糧,二費時間。”
“三者,大材小用。”
打仗是最燒錢的,所以李翊打仗的原則始終是:
要么就不要打,要么就往死里打。
現在打個銳氣盡失的二袁兒,居然還要調動其他郡的兵馬,這得浪費多少錢?
“……那不如,向關將軍求援,請他從青州增派些人馬過來。”
“使君看是如何?”
陳到也發表了自己的意見。
渤海郡毗鄰青州,青州發兵,隨時可以支援渤海。
最重要的是青州戰略位置好,幾乎不受外敵威脅。
即便把兵派出去,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。
“……哈哈哈。”
辛毗仰頭大笑,“列位諸公所言,俱非善論。”
辛毗算是袁氏舊臣的代表人物了,適才都是徐州老臣在發言。
這下輪到他來提意見了。
“不論是從他郡調兵,亦或者從青州征調人馬,那都耗錢耗糧。”
“有悖使君縮衣節食的治國方針。”
“況從我冀州本郡調遣兵馬便已罷了,青州非我冀州轄屬。”
“若向青州求援,難免驚動徐州。”
“使君才剛剛上任,便要向外州乞求援軍。”
“……這不顯得我冀州之人無能嗎?”
辛毗攤了攤手,表面上在說顯得他們無能。
實則是在諷刺,從外州調兵,會顯得李翊這個領導人無能。
這哪是丟我們的臉,是丟領導您的臉吶!
“……嘁。”
聽出辛毗話里的譏諷之意,陳到、張遼等老將皆面有慍色。
“那便直接打,不必麻煩了!”
“我等愿為先鋒!”
討論到最后,武將們紛紛急眼了。
打算回歸最簡單暴力的方式——干就完了。
反正他們冀州又不是沒有兵。
就算渤海的兵真打不贏,再從河間、安平調就是了。
若不是李翊為了省錢,換作其他領導人,早就從這兩個郡國處調兵過來給二袁兒包餃子了。
“……諸公勿急,諸公勿急。”
還是辛毗出聲打斷眾人,他捻著胡須,洋洋灑灑地獻出一策:
“吾有一計,不須勞煩使君出動兵馬,便可使幽州之地自亂。”
哦?
李翊眉梢一揚,喜道:
“辛別駕有何妙計,請為我言明。”
辛毗畢竟在河北干了這么多年,對這里的人事政務還算了解。
當即洋洋灑灑,獻出一策。
“袁熙帳下雖有五萬兵馬,但有三萬余數,盡數掌握在張南、焦觸二將手中。”
“此二人原是幽州豪族出身,袁本初平定幽州之后,仍用此二將。”
“保其部眾,置于袁熙帳下。”
“目今袁氏衰敗,二將必生反心。”
“使君只需修書一封,許以高官厚祿。”
“張南、焦觸必起兵反叛幽州!”
“到那時,又何須勞煩使君起渤海之兵征討?”
“更別談要從他郡調遣兵馬,費錢費力了。”
李翊大喜,連道妙計妙計。
當即修書一封,秘密發往幽州去。
時焦觸、張南正在廣陽郡。
廣陽郡,又稱燕國。
此前說過,袁熙手中的幽州真正實控的地方只有涿郡和漁陽郡。
兩個郡之間,便夾了一個廣陽郡。
之所以沒將廣陽算進來,就是因為張南、焦觸手里握有重兵,是一個不可控的因素。
二將已經得到了幽州刺史袁熙的軍令,命他們盡起本郡兵馬,配合袁氏兄弟南下。
在得到軍令后,二將依令調動了兵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