袁瑩睜著水汪汪的眼睛問道。
“……呵呵,就比如——”
李翊望一眼袁瑩,“比如你的姓氏。”
“我的姓氏?”
袁瑩一怔,楞柯柯地說道:
“我自生來便姓袁,未嘗有人論我姓氏如何。”
“……呵,雖無人明言指摘,然無處不顯其意。”
“瑩兒不明,絲毫亦不明……”
袁瑩呆呆地搖了搖頭,不能理解李翊這話是什么意思。
更不知道這跟甄宓又有什么關系。
“冀州賢才甚多,若甄功曹不姓甄,可為我府上功曹否?”
李翊耐心地開導袁瑩,向她闡明這其中的道理。
“……江湖非刀光劍影,乃人情世故也。”
說完,便要起身出門。
甫一出門,只見甄堯便急匆匆地跑了回來。
李翊一皺眉,“叫汝辦的事,可辦妥當了?”
“……呃,是是是,下官已將使君的公文交給荀府君了。”
“適才荀府君有消息傳來,說幽州袁熙、袁尚,起五萬大軍南下,直逼我渤海郡!”
啊!?
袁瑩聽到這個消息,不免一驚。
她雖不問政事,但還是清楚渤海郡是緊鄰著幽州的。
等于說幽州之兵一旦南下,直接就打到渤海來了,一點縱深都沒有。
李翊瞧一眼袁瑩的反應,非但沒有緊張,反而調侃似的一笑。
仿佛在說,瞧見了吧,這便是我要分章武郡出來的原因。
縱然他們這些上位階級知道具體的情況如何,但底層民眾得知這些消息難免會恐慌。
分一個章武郡出來,也能起到安定民心的作用。
“……使君,我冀州兵馬雖眾,但分屯于別處郡縣。”
“若要全部調來,也須時間,渤海只一萬郡兵。”
“依在下之見,不妨先從河間、安平調轉兵馬過來。”
“命張郃、高覽兩位將軍,領兵來援。”
李翊揮了揮手,拒絕了甄堯的建議。
甄堯正欲詢問緣由,李翊則徑直走向大堂。
“不必驚慌,二袁兒又不是脅生雙翼,豈能頃刻間飛至我郡。”
“且召各級官員來大堂議事。”
很快,渤海的各級官員紛紛趕來正堂,商議拒敵一事。
“二袁兒來得急,盡起幽州之兵,來犯我渤海。”
“其意在奪取冀州,主公將河北事務委任于我,我自當盡心守御。”
“諸位皆是肱股之臣,與我也共事多年,這里沒有外人。”
“諸公有什么意見,盡管暢所欲言,不必顧慮。”
這是河北官員與徐州老臣首次在重大會議上的共事,所以李翊先提前打了個預防針。
告訴大伙兒既然入職了就都是一家人,不必再有河南、河北的地域成見。
大家現在都算是在為劉老板辦事兒,好好干,保管吃香喝辣。
別想那些有的沒的。
李翊這樣做,也是為了防止兩邊爭吵。
以致意見不合,拖慢辦事效率。
張遼也算是徐州老臣了,他率先開口發言:
“袁氏勢力盤踞已久,不可不早除。”
“今其既已盡起幽州之兵,殊死一搏。”
“不妨起大軍迎之,畢其功于一役。”
“以免夜長夢多。”
“誒!不可。”
已經是章武郡太守的徐晃,站出來反對張遼的意見。
“……使君自上任冀州以來,一直推行縮衣節食,節省軍略開支。”
“今要與幽州之兵決戰,必起別處郡兵。”
“中間糧秣輜重運轉,耗費多勞,有損國力。”
“自有悖李使君初衷也。”
張遼意味深長地望一眼徐晃。
暗道好你個徐公明,我原以為我張遼已經算是標準的職場人了。
沒想到你徐晃比我張遼還狠,真是拍馬屁與無形之間。
他這就屬于典型的跟著領導的方針走。
方案只要是與領導方針相悖,便是錯誤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