卻說徐州正在激烈討論,是否該支持李翊北征烏桓。
就連一向支持李翊的劉備,此刻都有些打退堂鼓。
倒不是老劉畏懼烏桓人,而是看著李翊遞上的那份物資清單,心里犯怵。
大炮一響,黃金萬兩。
打仗本身就費錢,更別提是要去遠征烏桓,這種高投入低回報的戰爭了。
而且討伐烏桓,也不符合漢朝、或者說漢末諸侯的對異族方針。
烏桓在漢朝歷史上的存在感還是很強的。
僅《后漢書》里,就被提到了186次。
而它最早是作為漢朝的雇傭兵,也就是打手存在的。
即便到了漢末,只要是黃河以北的割據政權,基本上都與烏桓人建立了聯系。
所以包括劉備在內的許多諸侯眼里,對待烏桓等異族,就應該按傳統的“雇傭兵”思想來統治他們。
犯不著那花大價錢,浪費在雇傭兵身上。
如今的劉營局面,就是李翊力主北征烏桓,而群臣反對。
劉備躊躇難決,他并不質疑李翊的決定,也相信他真若領兵征討能夠取得成功。
可成功之后呢?
花了那么大的價錢,就為了討伐一個用錢就能收買的烏桓人嗎?
在劉備看來,李翊此次出征資費,完全足夠他吞并掉周邊的兩個小諸侯了。
而且漢末諸侯兼并,可是越打越強。
打烏桓人,則完全費力不討好。
就不能等他完全統一北方之后,再考慮外族的事務嗎?
這時,諸葛亮開口了:
“諸公所言錯矣,今主公擁據五州之地,威震天下。”
“沙漠之人恃其邊遠,必不設備。”
“今若使郯侯乘其無備,卒然擊之,必可破也。”
諸葛亮率先肯定李翊的戰略主張,認為北征烏桓之戰是必然能夠取得勝利的。
在戰略上提漲了自家陣營的士氣。
緊接著,諸葛亮又從利弊角度為眾人分析:
“袁紹與蹋頓有親,樹恩于烏桓。”
“烏桓人感念袁氏恩德,常有報效之意。”
“而袁尚與袁熙猶存,不可不除。”
“倘二袁兒,借烏桓之兵,復侵河北之地。”
“則冀州資費頗重,不若早圖,免生后患。”
在諸葛亮看來,打烏桓人并不是為了烏桓,而是為了消滅袁氏的殘余力量。
防止袁紹的殘余勢力,有收復河北的可能性。
烏桓兵不可怕。
可怕的是袁尚兄弟利用老爹的金字招牌,在河北收攏人心,為李翊在冀州的工作增添麻煩。
所以劉老板,咱打烏桓是為了給冀州做善后。
你要想冀州早早地轉換為你的加血包,那就打罷!
“況自光武帝遷烏桓人入遼東以來,彼等多沐王化。”
“進取烏桓,若能將其人口遷至內地。”
“亦有益于恢復河北戰后之生產。”
講到了打擊烏桓的必然性,諸葛亮又提出了大伙兒都嗤之以鼻的收益問題。
在諸葛亮看來,打擊烏桓并非沒有收益。
在各類三國游戲里面,烏桓王蹋頓的形象有的畫成胡虜,有的畫的像漢人武將。
其實漢人武將的立繪,更接近真實歷史的蹋頓形象。
至少對進入遼地的烏桓人來說,他們已經不再是單純的游牧民族了。
就拿現在蹋頓執政的三郡烏桓來說,他們的經濟門類已經發展的相當齊全。
畜牧、農業、紡織、冶金、鍛造、制陶等等。
幾乎是應有盡有。
可以說,三郡烏桓基本上已經完全漢化了。
他們已經完全區別于三郡之外的塞外烏桓了。
等于若是能夠將之討伐成功,就能將三郡烏桓這些年的發展成果一并收入囊中。
雖不見得有賺頭,但絕對不會像眾人口中說的那樣,是一門血本無歸的買賣。
而遼地到底有多少人口,按照三郡烏桓有七萬余落的記載,保守估計在六十到八十萬人口之間。
當然了,這是把漢人和胡人一并算進去的結果。
數十萬農業、手工業已經發展成熟的人口,不可不謂誘人。
果然,在諸葛亮分析完最后一點之后,劉備眼眸一沉,終于心動。
“孔明先生所言甚善,子玉做事向來深思熟慮,從不因頭腦一熱而胡亂拍板。”
“今執意北征烏桓,蓋因其有利可圖耳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