卻說張南、焦觸兩兄弟商議既定,決定策反幽州諸郡縣。
共同舉事,南下投奔李翊。
就在幽州眾官,依次歃血為盟之時,一人站出來怒叱二將此舉有違大義。
眾人視之,乃幽州別駕韓珩也。
韓珩者,幽州代郡人也。
此人清粹有雅量,少喪父母,奉養兄姐,故被宗族人稱贊。
張南小聲謂焦觸說道:
“韓珩忠于袁氏,今可殺之,不可助長此風。”
焦觸聞言,乃掣劍在手,獰聲喝道:
“吾知劉將軍乃當世英雄,故欲率領諸弟兄投降,共取富貴。”
“軍令在前,若有不遵令者斬!”
韓珩扯開衣襟,坦然赴死。
焦觸一愣,仰天嘆道:
“夫興大事,當立大義。”
“事之濟否,不待一人。”
“韓珩既有志如此,不若聽其自便。”
于是,焦觸并未殺死韓珩,只叫人將其逐出。
自己卻與張南引本郡三萬兵馬,大肆自后方抄掠郡縣。
前線正在整合兵馬的袁尚、袁熙聞得后方出了岔子,又驚又怒。
袁熙沒有主見,忙問袁尚道:
“張南、焦觸謀反,你我手上兵馬不足兩萬人。”
“這等人手,自保尚且難說,如何奪回冀州?”
袁尚亦如遭雷擊,心灰意冷。
袁熙見他無話,面色蒼白,嘆道:
“當初我說趁李冀州招攬之時,便舉眾投降。”
“哪有今日之禍?”
“如今進退兩難,為之奈何也!”
不!!
袁尚雙目圓睜,大聲嘶吼道:
“我等還未輸,還有一條路可走!”
袁熙連忙問是哪條路。
袁尚答說:
“今可往東北投烏桓人去。”
“烏桓王蹋頓,與吾父有舊交。”
“今日勢窮,唯有借其之力,方能克冀州,報仇雪恨!”
當初,烏桓人趁著漢末大亂時攻入了幽州,占據了其中三郡。
故而稱之為三郡烏桓。
彼時烏桓人趁機掠得十多萬戶漢人,這使得遠在東北苦寒之地的幽州烏桓,有很強大的實力。
保守估計,烏桓人治下的漢人、胡人總計超過二十萬口,是一個不可輕視的數量。
同時,蹋頓此人驍勇善戰,才略過人。
是烏桓人中杰出的首領,這些年一度把自己的勢力范圍拓展到了漁陽郡。
漁陽毗鄰冀州的治所渤海,這也是為什么李翊要把渤海一分為二,用章武郡將之隔開的原因。
“那隨我等一同前來的官吏百姓,如何處置?”
袁熙又問。
此前袁尚戰敗之后,有許多冀州的官員百姓是跟著袁尚一起逃亡來到了幽州的。
即便是在幽州,依然有許多幽州官員如適才的韓珩,及本地百姓愿意繼續追隨袁氏。
而這些人加起來有多少呢?
答案是十余萬戶。
這就是袁氏在河北的恐怖影響力。
即便明眼人都能看出來袁氏氣數已盡,可依然有那么多人心甘情愿背井離鄉,陪著他們去往東北苦寒之地。
“一并帶走!”
袁尚將心一狠,決定把這十多萬戶人口,一并遷徙至遼西去。
他也不是傻子,知道人口有多重要。
這可是足足十余萬戶人口,有了它,便等于有了一個強大的軍事潛力。
再配合烏桓人的幫助,奪回河北完全是有機會的。
商議既定,兩兄弟遂棄了幽州,將追隨自己的冀、幽二州的官民,共計十余萬戶,盡數帶往遼西。
而此時烏桓人的治所在遼西郡的柳城。
早有人將二袁兒前來投靠的訊息,報給現任烏桓王蹋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