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翊這封書信,不卑不亢,曉之以情,動之以理。
力勸公孫度交出袁尚、袁熙二人。
并且許下承諾,要為公孫度封永寧鄉侯,可謂誠意十足。
公孫度在看完李翊的親筆書信之后,臉上卻波瀾不驚,情緒沒有絲毫變化。
只淡淡顧謂左右人說道:
“我王遼東,何永寧也?”
意思是他在東北稱王,永寧對他根本沒用。
“李子玉誠意不足,然念汝遠道而來,孤亦有賞賜。”
公孫度命人取駿馬、明珠,賞賜李翊的使者。
“汝可回去,向汝主人家稟明孤之訴求。”
使者連忙詢問公孫度有何條件。
公孫度所開出的條件的是,
要封他為遼東侯,平州牧。
并追封其先父公孫延為建義侯。
作為回報,公孫度會殺了二袁兒,獻出其首級。
同時為漢朝的兩位先祖設下廟宇,以遼東古制,在襄平城設壇祭奠。
使者將公孫度所開出的條件,如實回報給李翊。
令眾人感到意外的是,李翊對此竟極為盛怒。
“我本欲活此奴性命,此輩竟敢悖我好意。”
“妄加開口,汝死之有分矣!”
眾人見李翊如此盛怒,都頗感意外。
雖然公孫度的回執信有些狂悖,但開出的條件并非不能接受。
因為遼東本來就是公孫度的。
他索要的封侯也好,平州牧也好,都不要朝廷出一分錢。
給也就給了,郯侯何必如此盛怒呢?
李翊的話還在繼續:
“此前我曾有言在先,若公孫度不從我令。”
“我必發兵征剿,夷滅其族。”
“今其不遵朝廷之令,當上奏天子,發兵征討!”
眾人聞言,只好默不作聲。
張飛見此,乃問徐庶道:
“……元直先生可知子玉先生為何如此?”
徐庶作為文人,身上卻又有股子游俠氣,很對張飛脾氣。
兩人關系處得相當愉快。
徐庶乃為張飛解釋道:
“……或許郯侯早有征遼東之心。”
“……早有?”
張飛有些詫異,暗想他們此次遠征,不是來征三郡烏桓的嗎?
如今三郡烏桓基本撫定,以為要回冀州了。
不想又說要去征討遼東。
“……郯侯在遼西大肆開發土地,已經做好了長久作戰的準備。”
“兼之平虜渠、泉州渠的竣工,糧草運輸也能節省不少人力。”
“所以郯侯肯定希望把遼東問題給一并解決了,畢竟難得來一趟,不能白來。”
徐庶與李翊交往不深,他也只是嘗試去揣摩李翊的心思。
站在李翊的視角去分析,他肯定不希望遼東有這樣一個割據政權。
公孫度索求的封賞看似合理,實則就是想在遼東稱王。
其早在中原動亂之時,便曾對手下人說:
“漢祚將絕,當與諸卿圖王耳。”
而且有人傳言,公孫度在遼東出行時乘坐只有皇帝能夠乘坐的鑾駕。
還戴了九旒,以頭戴旄帽的騎兵為羽林軍。
公孫度如此大逆不道的行為,李翊當然想要征討他。
同時,李翊也不滿公孫度在中原大戰之時的不作為。
早在徐州時期,劉備便與公孫度交好。
派遣了太史慈乘船渡海,與其交易馬匹,互市來往。
并且約好了,等河北、河南兩家大戰之時,公孫度配合出兵。
結果這廝竟全程看戲,沒有下場。
這種背信棄義的行為,令李翊的不滿情緒已經到達了一個閾值。
他所寫的那封書信,便是最后的通牒。
你若是乖乖回中原,當你的永寧鄉侯。
你還能當個富家翁,飽享后半生的富貴。
可如果不肯配合,那咱們只能是兵刃相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