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備凝著眸,同意了李翊的遞上的征遼方案。
饒是如此,劉備依然要頂著巨大的壓力,去說服徐州群臣。
“……主公,海上飄忽不定,不能只走海路運輸。”
“陸路運輸亦不能停,勿使前線糧食少缺。”
諸葛亮出聲提醒劉備。
海路有很大的不確定性,萬一沒有及時送到,前線的征遼將士就得活生生餓死。
所以應當海路為主,陸路運輸為輔。
兩路齊發,保證前線的糧食供給。
“……善,吾命陳元龍自淮南再發一批糧食到徐州來。”
“屆時于徐縣、夏丘、睢陵處中轉,運往青州。”
“分兩批運輸,一路出海,一路過黃河走冀州,往北運去遼東。”
劉備大手一揮,批了兩撥糧草往遼東去。
他對遼東戰事的態度就是,
能不打就不要打,若非打不可,那就往死里打。
所以,為了保證戰事的順利。
劉備予以了李翊盡可能多的支持,親自提筆寫了一道手諭,發給時任青州牧的關羽。
命關羽一面配合麋竺出海運糧,保證運糧工作順利。
一面又命他見機行事,若有需要,便從東萊出兵,登陸遼東。
與李翊海陸夾擊,務必保證平遼戰事的順利進行。
劉備所做的一切工作,都是在為李翊平遼戰事保駕護航。
一經發令,包括徐州、淮南、青州、冀州、兗州泰山、魯國等多處州郡。
開足馬力,全力生產運作,為平遼戰事服務。
……
幽州,遼西。
李翊率一萬多人馬,正式進入遼東屬國。
于渝水處扎營結寨,構筑起防御工事來。
要想打入遼東郡,就得先跨過遼東屬國。
而這里,是峭王蘇仆延的地盤。
此前李翊征討三郡烏桓之時,由于陣斬了踏頓,降服了三郡領地內的胡漢之民。
此戰不單單震懾了三郡烏桓,更加令當時未及參戰的峭王亦大受震撼。
他想著,李翊既收服了遼西郡,就該回冀州去了。
不曾想哨騎探報說,李翊居然要將遼東給一并收復了。
這令蘇仆延又驚又怕,一時間躊躇難決。
不知該站中原人這邊好,還是站公孫度這邊好。
中原實力更加強大,但其人大部分精力都忙于內部戰爭,而對中原外事務疏于管理。
公孫度雖然弱小,但也只是相較于中原勢力。
其在遼東就是東北王,就連蘇仆延都得向公孫度納歲貢。
現在兩大強權起了爭執,要在他的領地干一仗。
蘇仆延對此毫無辦法。
如果說他直接作壁上觀,任看兩大強權相斗。
最后誰贏了他幫誰,倒不失為一良策。
但顯然,不論是李翊還是公孫度,都不允許蘇仆延作壁上觀。
公孫度下令,命蘇仆延封用重兵封鎖住昌黎城。
不許李翊的大軍入內,只要其過不了昌黎,自然到不了他的遼東。
而李翊這邊,則要求蘇仆延趕快放行,不要逼迫他使用武力強闖。
他這一戰,是奔著公孫度來的。
“唉,難吶難吶……”
蘇仆延背著手,在王帳內來回踱步。
兩邊同時下達最后通牒,此時的峭王是進亦憂、退亦憂。
不知道該幫誰。
這時,人報遼東使者韓忠至。
蘇仆延趕忙命人將之請入內。
“……尊使,有何吩咐?”
蘇仆延將韓忠請入上座,客客氣氣地的詢問。
韓忠趾高氣昂,冷聲道:
“峭王,汝莫非已忘卻遼東是誰當家做主了?”
“若無吾主支持,汝得以在遼東屬國當峭王否?”
“……這,小王從不敢忘。”
蘇仆延面露難色,天氣雖寒,此刻的他卻緊張得出汗如漿。
“……哼,既然沒忘,何不發兵退卻李翊之兵。”
“難道汝想使其渡過昌黎,襲我遼東公孫乎?”
“這!冤枉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