卻說李翊收復遼西,意欲繼續進兵征討公孫度,將遼東郡給一并收復了。
然大軍已經遠去多時,補給線也越拉越長。
趕巧曹操此時加強了對涼州的控制,劉備目光更加關注于曹操身上。
而對遠在天邊,苦寒不毛之地的遼東不甚感冒。
尤其深入遼東,會耗費大量銀錢。
為此,李翊也給出了對應的解決方案。
那就是只帶一到兩萬人,前線軍士越少,自然耗費的錢糧也就越少。
但公孫度作為東北王在遼東深耕多年,本土作戰,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。
萬一李翊有失,將對劉營是一個巨大的打擊。
所以,劉備現在也是兩難。
本來遠征烏桓,劉備就是比較反對的。
雖然最后取得了大勝,但也耗費了大量的糧秣。
最后所得的收益,微乎其微。
即便招降了二十萬人的胡漢遼民,但兩三年內也難以從他們身上取得正向收益。
至于繼續深入,遠征遼東,劉備的態度就更加遲疑不定了。
這樣一筆巨大的花費,只為了得到一片尚未開化的遼東,的確讓人望而卻步。
李翊之后,劉備多與諸葛亮交心。
目今躊躇不決,劉備乃向諸葛亮表明了自己的苦衷。
“……子玉執意要征遼東,但其遠在千里之外,乃不毛苦寒之地。”
“其資耗所費甚巨,備以為遼東事務,只宜懷柔,不宜強取。”
“未知孔明先生對此有何看法?”
古代的運輸效率低到令人發指的程度。
像秦始皇有一次從瑯琊運糧,運到北河(今內蒙古自治區北部),兩地直線距離約一千多公里。
運糧隊期間不僅要翻過太行山或秦嶺,經黃土高原進入內蒙古高原。
連黃河都要渡過兩次。
這期間的損耗率是多少呢?
答案是運三十鐘糧食,到目的地只剩下一石。
三十鐘糧食大概等于一百九十二石糧食,也就是說其損耗率高達99.5%!
當然了,這段記載來源于《史記》。
是主父偃勸漢武帝不要遠征匈奴,肯定要強調事情不利的一面。
雖然其中可能有水分,但主父偃肯定也不敢夸大。
要不然以漢武帝的脾氣,分分鐘宰了他。
同時,
損耗之所以如此大,還是因為補給線拉的太長,加之地形不利導致效率低下。
遼東就面臨這樣的問題。
就算用上李翊的木牛流馬,但劉備認為從徐州往遼東運糧的損耗率至少也在85%左右。
試想,即便劉備拿出一百萬斛糧食來,等運到遼東時也就只剩下十五萬斛糧了。
其損耗之巨,可見一斑。
諸葛亮一揮羽扇,為劉備出主意道:
“向者,李郯侯在徐州大設造船司。”
“去歲已有百余艘艨艟、樓船下水。”
“今何不使麋別駕走海路,自青州東萊出發,去往前線?”
這時就體現李翊的高瞻遠矚了,早在196年時,李翊就提出在徐州大興造船業。
為了過渡船只不足,還專門遣人從荊州劉表,淮安劉子揚那里購得了大量樓船。
如今徐州的水運、航海技術已經相當成熟,至少在眾諸侯中屬于頂尖。
從東萊出發去遼東,中間其實就跨越了一個內海。
至少能將運輸效率提升40~50%,極大節省運糧成本。
“……這么說先生也以為,子玉征遼東是必然之舉?”
劉備見諸葛亮提出幫助李翊作戰的方案,而對召李翊回來的事卻絕口不提。
心下也知孔明也欲使李翊征遼東。
“……主公明鑒,臣亮竊以為李郯侯之平遼東,實為固河北計也。”
“夫遼東安,則河北可興,邊境能寧,中原可圖也。”
“昔郯侯征烏桓,今討公孫度。”
“皆所以靖邊陲、綏遠服,使明公得專意中原而無北顧之憂者也。”
諸葛亮為劉備分析李翊的良苦用心。
之所以對遼西、遼東連續發兵,還是希望為河北求得一個穩定的政治環境。
畢竟未來的河北,才是發展的大頭。
你要是三天兩頭,就被北方的戰事所侵擾,那談何發展?
長痛不如短痛,一發給北方邊患收拾了。
才能調轉頭來,處理中原剩下的殘余勢力。
劉備一頷首,見李翊、諸葛亮都支持平遼東,當下也不再猶豫。
“……既如此,便命糜子仲走海路,自東萊出海,往遼東運糧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