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……李翊若來攻,且休與之交戰。”
“彼千里而來,糧草不繼,難以久持。”
“待彼糧盡,自然退卻。”
“等他退時,我卻出奇兵擊之,李翊可擒也。”
面對久負盛名的李翊,公孫度也是絲毫不敢怠慢。
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,做足準備,要挫一挫這位劉營兵神的銳氣。
打破李翊不可戰勝的神話。
柳毅、韓忠既領重任,即率大軍來遼遂拒敵。
在遼遂城外挖出塹壕,長達二十余里。
也依照公孫度的吩咐,果然堅壁高壘,不肯出戰。
李翊至塹壕處,命人探聽遼遂兵馬,答曰有五、六萬。
為安撫軍心,李翊乃筑高樓,登高持鏡眺望。
少時,下樓謂眾將道:
“敵軍雖眾,然多為外域兵,必不為公孫度死戰。”
“至于遼東土人軍馬,以我觀之,所能戰者,不過五千。”
“可堪精銳者,不過三百。”
“愿諸公勿疑。”
意思是,李翊認為公孫度雖出動了數萬兵馬。
但真正有戰斗力的,就只有那么五千人。
而戰斗力比較強的,也就三百人而已。
由于李翊軍中威望甚足,眾皆以其言為然,傳告諸軍,兵士大振。
既鼓動了軍士,李翊命人在塹壕南部多插旗幟。
眾皆以為李翊要從南方,攻入遼遂。
不想李翊只命人插旗,并不往南方增益軍馬。
眾將不解其故,遂紛紛問李翊為何如此。
李翊乃解釋道:
“如今賊人堅營高壘,專欲使吾軍兵疲糧盡耳。”
“如若強攻,正入其計,我不欲為此事。”
“古人云,‘敵雖高壘,不得不與我戰者,攻其所必救也。’
意思就是,如果敵人深溝高壘,不肯出戰。
那咱們就去打他必須去救的地方,逼他出戰。
李翊接著道:
“賊大眾在此,則巢窟虛矣。”
“我直指襄平,則人懷內懼。”
“懼而求戰,破之必矣。”
李翊這招叫反向“圍魏救趙”,也叫聲東擊西。
現在遼東的主力軍隊都在遼遂,他若是能夠使大軍瞞天過海,悄悄將大軍移至襄平。
那么柳毅、韓忠必定舍棄遼遂回救。
如此一來,不僅能夠攻破遼遂,還能夠使柳毅、韓忠疲于奔命。
可謂一箭雙雕。
眾將聽罷,皆佩服不已。
于是依計行事,在南方戰線大量插旗,佯裝是要攻圍塹。
柳毅、韓忠見此,果然在南線調集大量人馬,以防備李翊來攻。
李翊卻趁此時,利用舟船,渡遼水北上,直逼襄平城寨。
待上岸時,整頓列陣,徐徐前進。
早有人報知柳毅、韓忠,二將大驚。
“李賊知我等襄平兵少,竟暗度陳倉,襲吾老營去也。”
“……若襄平有失,則我等無家可歸矣,長守此處也無益矣!”
二人商議過后,無奈只得棄了遼遂,拔寨回去救襄平。
早有人報知李翊,李翊乃笑道:
“賊中吾計矣。”
“所以不攻其營,正欲致此,機不可失也!”
于是大軍行至首山處時,李翊命人整軍列陣。
又命關羽領青州兵,呂布領并州兵各千人,伏于首山兩翼。
謂二人道,“待敵軍至,兩下齊出,賊可破矣。”
二人受計而往。
早望見柳毅、韓忠引兵前來。
柳毅一遇著李翊,便揚鞭大罵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