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李翊身上,他既有諸葛亮的謙虛內斂,又有龐統的陰狠毒辣。
兩相中和下來,這才使得他無往而不利。
“……主公。”
李翊忽然找到劉備,對他說道:
“此前在徐州時,我便力薦孔明。”
“奈何彼時其已舉家前往荊州,雖多次差人打聽,然其游蹤不定,故而作罷。”
“如今孔明回到徐州,與我等并力共治,實乃天意也。”
“孔明有大才,徐州軍政,主公可放心交托。”
李翊再一次在劉備面前保舉諸葛亮。
劉備頷首,應道:
“之前君征遼東時,吾便已將徐州軍政大事俱付于孔明先生矣。”
“……善。”
李翊微微一笑,執孔明之手道:
“亮才耀目,翊見而心折。”
“乞主公假我半日,得與臥龍先生——”
“細論《六韜》之奇,《管子》之變。”
劉備見此,大聲笑道:
“……善,汝二人便好生聊聊,吾正好與云長他們偷閑謀一醉。”
于是,劉備便去跟關羽、張飛他們喝酒去了。
李翊乃將諸葛亮單獨請入房,又讓徐庶跟著一起進來。
在商議大事之前,李翊又將徐庶引薦給諸葛亮。
由于諸葛亮中途回了徐州,所以徐庶并未能與諸葛亮結識。
但并不妨礙兩人一見如故。
關于徐庶“走馬薦諸葛”這件事,
有一些諳熟辦公室政治的讀者,常常喜歡將之冠以陰謀論。
說徐庶真雞賊,跟了劉備好幾年了,愣是沒向劉備推薦自己這位才華橫溢的好朋友。
是怕人家諸葛亮來了,搶了你的風頭嗎?
等到曹操即將大軍南下,劉備局勢更加艱難了。
你要走了,不端這碗飯了。
才舉薦諸葛亮出來嘔心瀝血。
那說明你們這友情啊,也夠塑料的。
然后有人根據這一點,又衍生出批斗徐庶在曹營并沒有“一言不發”。
甚至在曹魏當了大官,指責徐庶人品不行。
雖然徐庶確實在曹魏做了大官。
但只可惜,“走馬薦諸葛”這件事是演義編的。
歷史上徐庶在劉備那里等了一段時間,發覺劉備這人還不錯,就直接舉薦了諸葛亮。
讓劉備必須要屈尊親自去請,這才有了三顧茅廬。
并且在諸葛亮出山之后,徐庶也沒有走,兩人甚至一起共事過一段時間。
乃至到攜民渡江之時,徐庶都還在。
徐庶甚至和諸葛亮一起,跟著劉備保護百姓向南撤退。
是直到劉備還有百姓成功脫離危險之后,徐庶才掛念母親安危,去了曹操那里。
可以說,徐庶已經在劉備那里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了。
而在曹操那里認真做事,其實于他而言也并沒有什么不妥。
是老羅非要給徐庶上一個“道德”枷鎖罷了。
最后讓人們發現徐庶前后行徑與演義不同,就反過來罵徐庶。
不免令人唏噓。
只能是嘆徐庶與劉備有緣無分罷了。
其實每念及于此,李翊都會不禁感慨。
蜀漢陣營給人的感覺,就像是永遠缺一個人。
徐庶是諸葛亮眾多旅友之中,唯一一個與他志趣相投,有大志向的人。
如果諸葛亮入川作戰的時候,徐庶能按照諸葛亮說的,去做一個郡守。
讓徐庶守衛南郡,成為關羽的堅強后盾。
荊州還會不會丟呢?
如果諸葛亮北伐時,能讓徐庶守衛街亭,與諸葛亮并肩作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