共圖大業,蜀漢的局面又會不會好上許多呢?
李翊雖然不知道結果會不會改變,但他現在已經在努力改變了。
如今他要幫助劉備,向前邁出更大的一步。
“……元直,孔明。”
“吾與汝二位雖交往不深,然我知你二人皆志慮忠純之士。”
“是以此事,也打算與你二人一起相商。”
李翊雖然提到了相商二字,但語氣卻無比堅定,更像是“通知”。
諸葛亮點了點頭,“無怪君侯卸冀州軍務,星夜趕回徐州。”
“……亮便已知將有大事發生。”
徐庶亦道:
“……請君侯放心,吾等既已投靠劉將軍,自當肝腦涂地。”
“不論是何事,一定共進退!”
善。
有了兩人的保證,李翊這才寬心。
“目今袁氏已滅,北方初定。”
“天下形勢已然明朗,公等當知此時誰為我軍大敵。”
徐庶、諸葛亮異口同聲答:“曹操。”
李翊嘴角微微翹起,接著分析說道:
“今曹操專政,百姓無主。”
“而吾主仁義著于四海,今已撫定遼東,合五州之地。”
“又是漢家宗室,可謂是應天順人。”
“我意,使我主進位稱王,以討國賊。”
唔!
徐庶、諸葛亮皆是臉色一變。
雖然心中早有預料,可當聽到這個消息時,還是忍不住一驚。
按理說劉備是漢室宗親,稱王似乎沒什么不妥。
但人們容易忽略了一件事。
那就是,雖然劉邦定下了“非劉不王”的政策,用來保全劉氏子孫。
但說白了,劉秀的漢與劉邦的漢終究是不同的。
整個漢末,凡是能稱王的,都是劉秀的子孫。
你比如陳王劉寵,人家是正兒八經的漢明帝玄孫。
可為什么同樣是宗親的劉表、劉璋就只能是州牧呢。
因為包括劉備在內的宗親,他們都屬于是劉邦一脈的。
只要你不是劉秀一脈的,你就不能當王。
這其實就是東漢的“潛規則”。
這也能夠解釋,為什么荀彧會看不上劉備,劉璋等漢室宗親。
因為人家可不管你是不是姓劉,人家只忠于劉秀一脈的皇朝直系子孫。
就哪怕血緣關系已經很近的劉寵,都不好使。
在荀彧等守舊的保皇派看來,你們只是“姓劉”的諸侯罷了。
所以我們常說,荀彧“忠漢”是只忠劉秀的漢,而非劉邦的漢。
有了這個前提條件,才使得劉備稱王會遇上很大的阻力。
所以李翊才會找了這么多人,都是劉營掌握實權、兵權的重臣。
大伙兒必須一起施壓,才能完成這看似簡單,其實十分艱難的事。
“夫廟堂之爭,首重顏面。”
“吾主漢室宗枝,血胤貴胄——“
“雖豎儒或有異議,然與諸君戮力,何愁大業不成?”
李翊沉聲對徐庶、諸葛亮說道。
政治是講臉面的游戲。
雖然你東漢有東漢的潛規則,但劉秀畢竟也是劉邦的子孫。
所以只要我們咬定高祖的政策,將之貫徹到底。
此事未嘗不可行!
……
:<ahref="https://u"target="_blank">https://u</a>。手機版:<ahref="https://u"target="_blank">https://u</a>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