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過稱王之前,還有一件重要的事需要決定。
那就是劉備稱王,該稱什么王?
首先肯定不能像歷史上那樣稱漢中王。
畢竟老劉手上沒有漢中。
稱王一般是根據地理位置來優先考慮。
然后才是政治因素、歷史的傳承。
比如曹操稱魏王,就是因為他的州治在魏郡。
按理說,劉備州治在下邳。
下邳既是劉備的起家之地,又是政治中心。
所以劉備可以稱下邳王。
但劉備手上已經有徐、冀、青、揚、幽等州郡了。
如果只稱下邳王,就顯得格局太小。
難以統合其他州郡。
所以既要格局大,又要根據劉備實際控制地區,以及歷史傳承來看。
真正的選項只有兩個,
一個是齊王,一個是楚王。
齊王肯定是最佳選擇。
因為劉備核心地盤就是徐州、青州、冀州,這是劉備的大頭區域。
而該區域基本與齊國疆域高度重合。
齊都臨淄在青州,徐州為其南境,冀州為其北境。
這是地理上的考量。
然后是稱齊王的政治象征。
齊為周代首封大國,稱齊王可以標榜“尊王攘夷”。
以進一步彰顯自己的政治正統性。
同時齊地自春秋以來便是華夏的經濟文化中心。
管仲變法、稷下學宮,都出自于齊。
稱齊王可以其歷史號召力,吸引天下士人歸附。
除了齊王之外,
次一級的選擇是楚王。
稱楚王,則重心更加偏向于揚州、豫州。
但這兩地都不是劉備的核心領土,所以肯定是不如齊王的。
除以上兩種選擇外,
也可以自創王號,比如東平王,取“平定東方”之意。
但這種王號都缺乏歷史根基,是下下選。
終上來看,齊王就是最優選。
在敲定好王號之后,
接下來便來到了喜聞樂見的“傳統節目”了。
首先是天降祥瑞。
時有流星于夜墜于徐州城東,術士言:
“此帝星移位,應于漢東。”
徐州之民,聞之皆驚。
或有漁夫于廣陵捕魚,撈一“赤鯉”。
背現“漢興”紋路!
時人聞之,無不驚嘆。
在天降祥瑞后不久,輿論漸漸發酵。
然后徐州出現了萬民請愿的景象。
徐州上千父老,齊齊跪伏于下邳郡府門前,高呼:
“請劉將軍順天應人,進爵王位!”
這些父老絕對“自愿自發”,全都哭拜于郡府門前。
言說劉將軍若不答應,他們就長跪不起,死在這里。
劉備最后只能親自出來安撫眾人,表示民意難違,同意了進位齊王。
公元204年,春正月。
劉備登壇,壇上刻有篆文——
“齊王受命,漢祚再昌。”
群臣皆依次序排列站好。
李翊、關羽請劉備登壇。
進冠冕璽綬訖,面南而坐,受文武官員拜賀為齊王。
李翊捧金盤進獻“齊王璽”。
玉質青蒼,螭鈕盤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