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謂伸手不打笑臉人。
與北匈奴的不建交政策,漢朝只堅持了一年就放棄了。
雖然漢朝仍然拒絕向北匈奴派遣使者,但卻同意了北匈奴向漢朝派遣使者。(渣漢這操作)
這種前腳剛睡完,后腳就去睡敵蜜的渣男行為,引起了南匈奴的強烈不滿。
立馬派人去質問大漢這什么意思。
大漢自知不占理,就賞賜了南匈奴了幾萬頭羊作補償。
后來南匈奴便一直留在漢地,跟烏桓人一樣。
慢慢接受了漢化,比如當今的匈奴左賢王劉豹,就是漢化的典型。
不過匈奴人雖然接受了漢化,也有了農耕生活,卻依然是以游牧為主。
主要河套地區適合放牧。
但作為漢地諸侯,自然是需要每年向朝廷中樞進貢的。
此前中央政府在時,便直接向中央政府進貢。
漢末諸侯崛起,袁紹統一北方后,匈奴人便向袁紹進貢。
如今曹操、劉備一統北方,匈奴人為了不得罪兩大強權。
就同時向齊魏兩國進貢。
李翊為齊國相,代理北方諸事,匈奴人自然是直接向他進貢。
也免得去徐州來回折騰。
匈奴使者名呼延仆,他將此次的貢品清單交給李翊。
乃羊三千只。
呼延是匈奴人的四大貴姓,李翊命人將呼延仆請入驛館歇息。
又賜明珠、金帛作為回禮。
隨后命人將這三千只羊盡數殺了,熬作羊肉湯,分給士兵們喝湯保暖,抵御風寒。
如若有剩,便賣到民間去,拿給百姓們喝。
恰逢張仲景調查傷寒癥回來,向李翊回報調查結果。
“渤海之地,傷寒肆虐。”
“百姓凍餒交加,斃者無數。”
話甫方落,見軍士正在殺羊。
將羊骨剔了,煮湯,分與病者暖身。
忽靈感乍現,自言自語地說道:
“傷寒者,寒邪入體,氣血凝滯。”
“若以面皮裹藥,形似羊耳,熱湯煮之。”
“外御寒氣,內通經絡,豈非治標固本之法耶?”
李翊聽到張仲景的話,連忙問:
“張神醫,適才你說什么?”
張仲景呼道:
“吾有治寒癥之法矣。”
于是命人和面,將麻黃、桂枝、羌活、生姜、白芷等物,包成餡兒。
然后以羊骨熬湯,將捏作羊耳狀的面皮,盡數倒入熱湯鍋中沸煮。
李翊察之,才發現張仲景包的就是餃子。
也是這時想起,這個時候餃子還沒發明。
是張仲景先發明嬌耳,然后衍生出了餃子。
李翊此前發明了鐵鍋,改善了人民的烹飪質量。
但卻遲遲沒有發明餃子,主要是因為他不愛吃餃子。
今日如果不是張仲景靈光乍現,李翊甚至都想不起來還有餃子這個東西。
不過張仲景用餃子作為暖身之物的想法,不失為一個好思路。
湯煮好之后,分賜給病患。
眾人食后汗出如漿,三日退熱,凍瘡漸消。
而此物流至軍中時,更是被卒爭相求食,皆呼為“嬌耳祛寒湯”。
李翊便將嬌耳湯分給丞相府里的人食用。
自己也親嘗一碗,贊道:
“此物味美,可暖脾胃,驅寒氣,確實是良方。”
“張神醫有心了。”
張仲景心情大好,撫須微笑:
“老夫以羊耳為形,取名‘嬌耳’,取其嬌嫩護元之意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