卻說馬超因屢犯魏國邊境,招來了曹操一系列的報復打擊。
曹操用馬騰為人質,脅迫馬超交出并州兵權。
馬超躊躇難決,問計于龐統。
龐統言道:
“將軍豈不聞大行不顧細謹?”
“今齊王以并州之事盡托將軍,委以重任。”
“將軍豈欲負齊王厚望乎?”
“況此為曹操釣鰲之計,將軍若降,必為所烹。”
“今曹賊所以不敢加刃馬公者,惟憚將軍鐵騎虎嘯并州耳。”
“若解甲往鄴——”
“則父子俱為庖廚俎上之肉,任其宰割矣!”
手上有兵權,曹操出于忌憚,不敢動馬騰。
手上無兵權,曹操再無顧忌,馬騰父子俱成砧上之魚。
在龐統的開導下,馬超乃釋心結。
堅定了自己抗曹的決心,并不向曹操投降。
曹操聞說馬超不降,大怒,即命人斬了在鄴的馬騰父子。
程昱急忙攔住,勸曹操說道:
“明公且慢。”
“今馬超據險抗命,若戮其父,是授彼復仇之柄也。”
“莫若羈縻馬氏父子,使馬兒瞻前顧后,不敢輕動。”
曹操乃納程昱之言,暫不殺馬騰父子。
又唯恐深陷與馬超的戰事泥潭之中,不能自拔。
乃留曹洪守壺關,自提大軍回去了。
……
話分兩頭。
卻說孫權得了劉備的資助,遂有了敢挑戰曹操的底氣。
此前在與劉表的戰事爭斗之中,由于劉表不愿使荊州下場,使得孫權很快攻破了廬江。
廬江太守劉勛向孫權投降。
今有齊國為后臺,孫權乃召群臣商議,如何取曹操的北廬江。
眾臣皆曰:“此大任非周郎不能當也。”
孫權大喜,即召周瑜過來,問策于他。
周瑜言道:
“前降廬江時,劉勛舉眾投降。”
“劉勛乃曹操故友,今可使劉勛詐降,以賺曹軍。”
孫權乃用周瑜之計,密召劉勛。
使他作書,向北廬江投降。
并承諾,“若破廬江,卿為頭功。”
劉勛不敢違命,即擬了降書,發往北廬江。
廬江太守乃曹休也,時年二十七歲。
曹休為曹操族子,幼年時因天下大亂,流亡于吳地。
曹操舉兵后,便從千里之外,北歸中原,向曹操效力。
曹操稱贊其為,“吾家千里駒。”
又因其早年流于吳地,出于歷練,乃命他為廬江太守。
曹休得劉勛書,書中備言劉勛無奈降吳之事。
希望尋找機會,投靠曹操。
于是承諾在三日后,舉兵為內應,助曹休平定南廬江。
曹休召左右人問:
“劉勛言說要舉兵為我內應,助我收南廬江。”
“諸公以為此計可行否?”
左右人紛紛諫道:
“吳人多詐,未可輕信。”
曹休卻道:
“劉勛乃魏公故友,兵敗無奈投于孫氏門下。”
“公等又何疑焉?”
人們只會相信他們愿意相信的事情。
眼下的曹休,正值年輕氣盛之時。
迫不及待地想要立功,為曹操稱公作賀禮。
若是能夠幫曹操平定南廬江,將能夠極大的擴張魏國在南方的勢力。
所以與其說曹休相信劉勛,不如說他是潛意識里希望劉勛是真心投降。
左右人再道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