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以當劉營使用雙馬鐙與高橋馬鞍時,與其說是被曹操偷學了,不如說是提前幾年被他使用了。
曹純知曹操要來檢閱虎豹騎的訓練成果,乃請曹操登臺。
是日,
霜風凜冽,旌旗蔽空。
臺下千騎肅列,鎧曜寒日。
馬噴白氣,寂然無嘩。
三通鼓響過后,虎豹騎縱馬直出。
沖擊木壘,槊出如雷。
瞬息間,檣櫓盡摧。
復有馳射草人靶,箭去似蝗,百步貫札穿楊。
然后騎兵分成兩隊交鋒,刀槊鏗鏘,火星迸濺。
觀者皆股栗,贊嘆不已。
曹操大喜,擲杯于地,又厲聲下令道:
“奪旗!”
話甫方落,塵煙驟起。
兩邊騎兵已挾旗而返,馬汗如漿,人息未亂。
曹操觀之大悅,顧謂諸將說道:
“……善!善!大善!”
“虎豹之威,可裂金石。”
“昔衛青有驍騎,光武置突騎。”
“今孤觀眾兒郎,豈讓古人乎?”
“劉備所恃者,不過得公孫續幽州邊騎五千耳。”
“今孤亦具虎豹騎五千,足可當劉備。”
可以說,開戰之前,曹操所做的一切工作。
都是在為對付劉備做準備。
劉備有攻城利器?
好,我砸重金,聚集天下的能工巧匠,也給我仿制一個出來。
劉備發展騎兵,不僅得了遼東的好馬,幽州公孫氏還帶了先進的騎兵戰術?
好,我還砸重金。
完全對標劉備的騎兵部隊,設置虎豹騎。
總之一句話,不管齊國研制什么,搞什么軍事動作。
齊國有的,魏國不能沒有。
……
據后世的史學家分析,
當時魏國的財政支出,軍事占比達全國的70%。
同期的齊國,軍事支出,僅占全國總支出的45%左右。
剩下大部分都用于民生建設,整頓吏治。
故史學界批評曹操窮兵黷武,詳見于《后漢書·國用志》:
——“魏據中原,擁中國之眾,然歲賦所出,軍資居十之六七。”
“甲胄、舟車、糧秣之費,倍于齊。”
“齊修文政,輕傜薄賦,歲入泰半歸于庠序、河渠、倉廩。”
“故吏治清明,民無怨懟。”
“魏之失,非兵不利,戰不善,弊在窮兵。”
“兵甲雖眾,民心已去,此所以為昭武所乘也。”
“故觀魏齊興亡,豈非兵多者敗,民附者昌乎?”
……
曹操并不缺錢,他自己的家族本身就很有錢。
何況真到了缺錢的時候,他還可以去盜墓。
作為早期的盜墓達人,曹操為此還專門設置了兩名官員。
——發丘中郎將與摸金校尉。
所到之處,可謂是“破棺裸尸,無骸不露。”
每次所掘,必得金巨萬。
曹操是典型的“黷武”思想,認為國家的一切優先級都應該為軍事服務。
只要先把敵人打倒,解除外部威脅后,就能夠慢慢恢復民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