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但憑河北軍足矣,愿王留鎮青州。”
“今河北勢盛,孤欲返徐州養兵。”
“丞相復阻之,此何也?”
此前我剛來河北時,你抱怨說光靠河北兵就夠用了。
如今河北優勢已經非常明顯,我想回徐州了,你又不讓。
這前后如此矛盾,行事不一,是何緣故?
李翊乃有條不紊地解釋說道:
“昔者,形勢未明,故請王居青州以為策應。”
“此懸權而動之道也。”
“今既得勢,當因利而制權也。”
“目今天下,曹操所懼者,惟大王一人耳。”
“王在,則曹操腹背受敵。”
“王去,則彼可專力南圖。”
“關將軍雖有勇略,若曹賊盡發中原之兵,汝南豈不危哉?”
說白了,曹操為什么不敢傾盡資源,往汝南調?
還不是因為老劉你留在河北的。
曹操就是因為怕你,才不敢親自去救汝南。
你要是走了,曹操馬上就調動資源往南方堆。
你這樣前后來回折騰,屬于是本末倒置了。
倒不如就趁著現在優勢局,留在河北。
曹操出于忌憚,也不敢輕動,只能留在河北盯著你。
如此一來,曹仁在汝南得到的資源有限,交給二爺自己發揮就好了。
誰要是先動,誰便是自亂陣腳。
其實類似的情況,也可以參考歷史上的襄樊之戰。
當時關二爺在襄樊,幫劉備牽制了曹魏一年半。
結果劉備卻在此時選擇了回成都。
而當時的曹操在哪呢?
在長安。
為什么關二爺在樊城都把曹仁打成那樣了,曹操還能夠穩得住?
因為劉備當時在漢中呢。
曹操怕你劉備趁著漢中、襄樊兩線的大勝,直接趁勢撲出來。
曹操要是走了,他就連關中都保不住了。
所以即便襄樊戰場極為不利,曹操始終要在長安坐鎮。
不為別的,就為了盯你劉備。
結果劉備一回成都。
曹操馬上派于禁、徐晃等一堆人往南方去支援曹仁。
因為他知道關中已經沒事兒了,我可以盡情投入資源打你關羽了。
而站在劉備的視角,他為何要回成都?
究其原因,還是漢中養不起那么多兵。
劉備為了打漢中之戰,幾乎是傾舉國之力來跟曹魏抗衡。
已經到了“男子當戰,女子當運”的地步了。
就這種條件下,
劉備稱王以后,再不回成都,怕是要激起民變和兵變了。
所以劉備撤軍回成都的選擇是沒有問題的。
真正有問題的是,劉備這個漢中王也回成都了。
大軍可以分批次的撤回成都,減少糧秣消耗。
但你漢中王這個形象符號是絕對不能走的。
只要劉備不走,曹操就得一直留在關中防著你。
你就能起到巨大的牽制作用。
曹操會擔心你要打關中,擔心你會順著漢水去支援你二兄弟。
你人留在漢中。
孟達、劉封又豈敢不發兵支援襄樊?
而你一走,曹操甚至把剛征募起來的新兵都往襄樊運。
所以我們常說,
古代的御駕親征,就是鼓舞士氣的最強殺招。
現在的情況,其實跟歷史上的襄樊之戰差不多。
劉備這個齊王,只要留在河北,曹操就不敢亂動。
二爺在汝南能夠打得好牌也就更多。
至于劉備所擔心的糧秣消耗……
簡單,
把你帶來的兵,分批次撤回下邳去就行了。
但你齊王這個形象符號,必須繼續留在河北。
你人在河北,河北軍民不單是士氣大振。
更能夠震懾曹操,使得他束手束腳,始終防著河北一線。
劉備聽聞李翊的分析,乃采納了他的建議。
便命本部三萬人馬,分批次,徐徐撤回下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