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且住!且住!”
“兩位且住!”
陳登慌不迭地沖上前,將關羽與甘寧兩人隔開。
陳登先回頭望向甘寧,面色不豫地責備道:
“關將軍乃前將軍,汝為軍中折沖,怎敢以下犯上?”
“還不叫你的人收起刀兵!”
甘寧聞言,果然依令朝身后錦帆郎揮了揮手。
眾錦帆郎都聽甘寧的,聽話照做,將兵刃收起。
陳登責備完甘寧,回過頭看向關羽,轉怒為笑:
“……關將軍,陳某管教屬下不嚴。”
“適才多有冒犯,還請您多多饒恕些個。”
關羽沒好氣地說道:
“陳元龍,汝是如何管教下屬的?”
“這匹夫公然抗我將令,虐殺俘虜。”
“適才還敢以下犯上。”
“齊王拜你為征南將軍,將淮南之事,盡付于汝。”
“汝便是這么治理一方的?”
關羽性格向來是有一說一,想到什么就說什么。
不會彎彎繞繞,直接把自己心中所想給說出來。
可不說不要緊,一說眾淮南將皆面有不忿之色。
原來,陳登這征南將軍,只比關羽的前將軍要低上一級。
他還是眾淮南將的領導,平日大伙兒都尊敬他。
而關羽就好比是中央派下來的監察委員,他當然有權責備陳登,甚至是治他的罪。
可當著陳登屬下的面,毫無顧忌地批評陳登,這也讓陳登大折顏面。
好在陳登性格沉穩,面對關羽的責備,他也不惱,只賠禮道:
“……關將軍教訓的是,等下來,在下一定會嚴厲責備甘寧。”
“眼下還請將軍以國家大事為先,先破曹仁,收取汝南之地。”
“以報齊王——”
陳登話里有話,勸關羽將這件事就此翻篇。
本身這件事也不算什么大事,可大可小。
要往小了說,直接假裝無事發生。
往大了說,就是死咬著這件事不放,落得大家面子都不好看。
陳登說自己下來會處罰甘寧,言外之意,已是向關羽求情。
請他不要治甘寧的罪,交給他來處理。
畢竟甘寧落在陳登手里,陳登怎么都能保住他。
要是落在關羽手里,小命難保。
而甘寧身為淮南武將,陳登自然說什么也是要保一保他的。
哪有領導不護短的?
說白了,
正是因為有甘寧、蔣欽、周泰這些淮南武將擁護自己,自己才能做到征南將軍。
為何?
因為這些武將手中握有兵權,即便是劉備也不好輕易替換掉自己。
因為劉備也要考慮安撫眾淮南將。
這其實就是一個標準的政治團體中的利益組成。
眾淮南將與陳登的利益綁在一起,大伙兒相互扶持。
如果有一天突然換了一個領導過來,眾淮南將肯定會不安。
因為原先他們是陳登的心腹,
遇著榮華富貴大家一起分,遇著罪責有領導在前面幫忙斡旋。
如果突然換了一個領導,上下級之間的信任就需要重新建立。
從而導致政權跌宕,一般的統治者不會輕易去這樣做。
這就是我們常說的,權力本質是人的認可。
統治者不能面面俱到,去控制所有人。
他只需要控制住眾小弟的領袖,那這些小弟自然而然也就成了他的人了。
正如陳登聽劉備的,甘寧聽陳登的,錦帆郎聽甘寧的。
這是一套連貫的上下級關系,由自身的利益組成。
之所以會造成這種利益關系,
還是因為山高皇帝遠。
舉個簡單的例子,
如果你是一個縣的小吏,有一天來了京城的官員,縣長也得聽他的。
那么這時候你是去擁護那個京城的官員,還是擁護這個縣長?
答案是你只能去擁護那個縣長。
因為他是你的直系上屬。
只要那個京官兒一走,那縣長就是本地的最高長官。
除非京官兒把你一起帶走,他成了你的直系上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