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今又同為國家討魏賊,關羽卻因一賊裔,當眾折辱于我等。”
“長此下去,人人皆道淮南將領善欺。”
“若是我等忍讓一時,將來有何顏面去見齊國其他將領。”
“陳征南切不可在此事上,一忍再忍。”
周泰按劍附和:
“依我之見,不如直詣齊王,備言此事。”
“正因關羽乃王手足兄弟,齊王必不會徇私,當為我等做主。”
陳登也知道眾人是有備而來。
顯然大伙兒都因為白天的事感到憤慨,覺得關羽太過盛氣凌人了。
他們在關羽面前,雖然算是小弟。
但小弟自己也是有小弟的。
自己麾下的部曲,平日多么多么敬重自己。
然后白天被劈頭蓋臉罵一頓,你還不敢還嘴。
老大的威嚴濾鏡,直接碎了一地。
至于提到的直面齊王,陳登卻搖了搖頭,否決了這個提議。
“為一孺子之死而訟于王前,是自示器小也。”
“況此之事,我等本不占理。”
“縱然大王知曉,又能如何決斷?”
別給領導出一個領導解決不了的難題,這是職場的基本潛規則。
正因為陳登清楚,他與關羽皆位高權重。
是齊王倚重的封疆大吏,才不敢將此事鬧大。
試想,當你的兩個重臣到你面前來吵架。
起因還是一件可以輕松化解的小事時。
劉備會怎么想?
這不是給他出難題嗎?
我要是幫關羽,那人們都說我這個齊王偏袒兄弟。
以后誰還敢為我盡忠效力?
我要是幫陳登,可問題是人關羽也沒做錯啥呀。
我這不成了曲直不明了嗎?
最有可能的結果,就是各打五十大板。
真鬧到這個地步,你說又是何必呢?
要是傳出去,這事兒也挺丟人的。
甘寧拍案而起:
“難不成陳征南忍見袍澤兄弟,受辱至此乎?”
陳登沉吟良久,忽撫須笑,道:
“公等勿憂,吾有一良策,可解決此事。”
眾人忙問是何策。
“李丞相素與吾親善,今又位極人臣。”
“齊王信之,關羽敬之。”
“此事唯有請他出面裁斷,方可善了。”
眾人大喜,紛紛道:
“陳征南說的對,此事非李丞相不能善了也!”
眾淮南將都是見過李翊,且短暫與他共事過的。
李翊就是個標準的職場動物。
他不會像關羽那樣,有什么說什么。
說話總是說一半留一半,因為言多必失。
不管在什么場合,他都會顧及手下人面子。
手下人犯了錯,也都是通過敲打的方式提醒。
而不是像關羽那樣,直接威脅警告,說我之后肯定要治你的罪。
雖然一起共事的時間不長,可眾人都十分敬重李翊。
可惜李翊去了北方,要不然大伙兒真想在李翊手下打工。
有李翊照著,今日又豈會因為殺了一個俘虜,而被當眾劈頭蓋臉的責罵?
“如果李相肯出面斡旋此事,再好不過。”
眾人紛紛道。
陳登頷首,道:
“……好,待我書信一封,送往河北去。”
“這期間公等宜各司其職,切勿因今日之事誤了公事。”
眾人齊齊拱手:
“我等明白,此事惟望陳征南做主。”
……
:<ahref="https://u"target="_blank">https://u</a>。手機版:<ahref="https://u"target="_blank">https://u</a>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