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至于關將軍處,亮想來,其人雖傲,然識大體。”
“只要子敬曉之以情,動之以理,便可輕松解決此事。”
其實這件事本身也不是什么大事,很好解決。
只是牽扯到這件事的人的身份太高了。
是真正的牽一發而動全身,容易得罪許多人。
正因如此,所以這件事情才不好辦。
魯肅忽然想起些什么,忙問諸葛亮道:
“孔明,丞相書信,只我一人看過。”
“汝是如何知曉此事的?”
諸葛亮解釋說:
“相府使者,已向亮說明此事。”
魯肅點了點頭,恍然大悟。
看來李翊料到自己了會對這件事情產生猶豫,便讓諸葛亮出面勸自己。
諸葛亮的話還在繼續:
“除此之外,丞相還題了一副字,命我交給子敬。”
“字?什么字?”
諸葛亮乃從袖中取出字條,將之交給魯肅。
看字跡,的確是李翊親筆寫的。
而內容只有一句話:
——“茍利國家生死以,豈因福禍避趨之。”
……
是夜,雨霖。
經過數日的忙碌打撈,關羽終于將安陽城內的魏兵全部俘虜。
現在,他終于能夠享受此次水淹七軍的戰果了。
帳內,關羽高坐于帥帳之上。
命人將于禁、浩周、東里袞等一眾魏國高官押解上來。
少時,群刀手押解俘虜入賬。
于禁披頭散發,狼狽不堪。
拜伏于地,連連嘆氣,乞哀求命。
關公赤面生威,詰問道:
“吾奉詔討賊,來收取汝南。”
“汝怎敢不自量力,使兵前來抗吾?”
于禁苦笑道:
“……上命差遣,身不由己。”
“望將軍憐憫,誓以死報。”
關公綽髯笑曰:
“聞汝為魏國宿將,曹操倚重之臣。”
“成何等輩,尚且以死拒我。”
“汝怎么便屈膝投降了?”
沒錯,關于于禁的投降,一直飽受爭議。
大家都覺得于禁這個人,前后差距也太大了。
感覺都不像是同一個人。
前期那么一個威嚴、毅重,清廉,大公無私的將軍。
怎么最后就骨頭一軟,屈膝投降,晚節不保了呢?
中間也沒經歷什么變故,遭受什么打擊啊。
在《鎮魂街》里面,于禁有一句火出圈的臺詞:
——“末將于禁,愿為曹家世代赴湯蹈火。”
你別說,
歷史上的博望坡之戰,見劉備燒掉了自己的營寨逃走。
當時于禁和夏侯惇不疑有他,樂呵呵去追,結果中了劉備的埋伏。
被劉備大火一燒,損兵折將。
于禁這一戰,也算是蹈火了。
赴湯呢?
別說,后面還真赴了個大湯。
所以于禁還真算是為曹家赴湯蹈火了。
當然,調侃歸調侃。
于禁投降的動機,至今依然是個迷。
普遍猜測于禁是為了保護士兵,才投降的。
但這顯然說不通。
你于禁當場戰死,關羽也不會殺俘虜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