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以兩軍交戰之時,除非已經完全控制住敵軍了,不然都是應殺盡殺。
而即便敵人士氣被打崩了,也是不可能在交戰之時投降的,都是扭身就跑。
因為他們知道,跑了還有一線生機,不跑就是死。
所以,三萬魏國精銳被俘,是一個極其震撼的戰果。
有了這三萬俘虜,就代表著齊國在未來的和平談判中,擁有極高的主動權與彈性。
當然,其最大的效果。
還是對剩下尚在負隅頑抗的魏軍,帶來深深的震撼。
曹仁面色煞白,頹然地坐倒在地。
七軍被俘,就意味著新城已經是孤立無援了。
魏公不可能在河北再湊一支三萬人的七軍過來救新城。
即便河北還有人,他也得留著防劉備。
眼下的曹仁真正成了甕中捉鱉了。
眾人紛紛勸諫曹仁說道:
“今日之危,已非人力可救。”
“不若趁敵軍未至,乘舟夜走。”
“雖然失城,尚可全身。”
“否則關羽一來,吾等俱如于禁等輩一般,為階下囚矣。”
來勸曹仁的都是城中的高級官員。
這也是政府的人員通病了。
一旦當大佬當習慣了,真遇上了事,就光想著怎么活命了。
于禁等人是這樣。
關羽來了,他們來不及跑,就只能投降活命。
曹仁這邊的人也是這樣。
都勸曹仁趁關羽還沒來,趕緊乘船跑。
留得青山在,不怕沒柴燒啊。
退一萬步講,
眾人逃命雖然是有私心,但從戰略上講的確是為大局考慮。
畢竟現在新城的情況,就是孤立無援。
僅靠曹仁的守軍,是擋不住關羽的大軍。
更別說關羽還有淮水為助,兼有陳元龍淮南水軍為輔。
是真正的如魚得水。
不得天時,不占地利,更無后續援軍。
繼續留在新城,就是坐以待斃,慢慢等死。
曹仁一時躊躇難決,左右人紛紛勸道:
“關羽決淮水灌新城,我軍困守孤城,水及雉堞。”
“豈見生乎?”
“自于禁七軍被俘以后,南征之勢已頹。”
“魏公此時,亦必謀和議。”
“今當惜士卒,勿增上憂。”
“若復為關羽所擒,恐劉備非唯索河北,更欲得汝南!”
“惟將軍熟思之!”
說白了,當于禁率眾投降以后,就已經宣告曹魏在南方戰事的失敗了。
現在大伙兒勸曹仁走,就是希望保存魏國的有生力量與精英。
因為魏公看到現在這個戰果,肯定會及時止損,找劉備求和。
劉備現在手上不僅有魏國的三萬俘虜,還有于禁等一眾高層將領。
如果連我們也被關羽俘虜了的話——
那就是外姓第一人,宗室前三人俱為齊國階下囚。
那劉備更要獅子大開口,漫天要價了。
所以我們現在走,其實是幫魏公在將來的談判中,不被齊國勒索的保證啊!
眾人信誓旦旦地向曹仁勸道。
曹仁望一眼城外的滔滔洪水,又見士卒攀檐待斃,終長嘆道:
“……唉,公言是也。”
“今若不走,必為關羽所擒。”
遂命人備船,打算棄城而去。
滿寵急忙制止,問:“將軍何往?”
曹仁答,“大勢已去,宜先撤回潁川,別作良圖。”
“公言差矣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