卻說曹仁困守新城,在滿寵等人的建議下,并未棄城而走。
而是選擇了堅守到底,為曹操在北方爭取戰略優勢。
而曹仁的堅守,也打亂了關羽南征軍原本的戰略計劃。
一邊是徐州諸葛亮致書前線,催促新城戰事宜當速決。
一邊是汝南太守李通,率本郡兵馬,趕過去馳援曹仁。
南方戰事,一時難解難分。
而不出司馬懿、滿寵所料。
此戰占據上風的劉備,率先派出使者簡雍,來找魏國和談。
因為劉備已經占據了大半個河北,汝南戰場又水淹于禁七軍。
他現在迫切希望快速將這些戰果轉化成收益。
繼續扣著這三萬人,也沒有多大意義。
讓曹操趕緊吐地,才是當務之急。
而作為戰敗者,曹操根本沒有選擇的余地。
自夏侯淵被斬,于禁七軍被俘以后,就已經宣告他的一敗涂地了。
之所以劉備比曹操更急著和談。
無非就是光腳不怕穿鞋的。
曹操這邊已經爛了,不怕繼續爛下去。
而劉備現在優勢這么大,繼續拖下去。
傷國傷民,沒有意義。
早點兒和平談判,對兩邊都好。
然而這次談判看似勢在必行,實則過程也十分艱難。
劉備這邊,堅持要在魏國的都城鄴城進行和談。
這對于曹操來說,無異于奇恥大辱,當即拒絕。
表示他只愿意在兩國的交界地館陶,進行和談。
劉備見曹操并無和談誠意,不由大怒。
即以齊王身份直接掠過冀州牧李翊,向前線的張郃、徐晃下令。
命他們猛攻魏郡,直搗魏國首都鄴城。
曹操這邊雖看似穩如老狗,實則內心也十分慌亂。
因為魏國東線全面潰敗,而南線戰場的曹仁又岌岌可危。
從戰略角度考慮,曹操是比劉備更需要停戰的。
因為他必須先救出曹氏武將第一人,保全新城的部曲。
城里面的守軍可不是什么新兵蛋子,那都是魏國的生力軍。
打沒了就真的沒了。
何況自夏侯淵戰死以后,如折曹操一臂。
他斷不能再失去曹仁。
更別提于禁麾下那三萬兒郎,都是魏國培養多年的悍卒了。
劉備手里的牌太好,曹操根本沒有選擇的余地。
見劉備發狠,頂著國內的民怨沸騰,也要繼續打下去。
曹操便知道,他沒有選擇的余地了。
即派蔣濟到齊國去請和,希望劉備先暫時讓張郃、徐晃停止進攻。
而劉備也沒打算讓二將真的打下去,因為戰打到這個份兒上,齊國內部的厭戰度已經拉的很高了。
他只是想通過這場軍事行動,向曹操施壓罷了。
畢竟戰爭已經勝利,兩國倘若繼續保持敵對狀態的話,那軍費支出就太高了。
所以見曹操服軟,劉備果斷叫停。
曹操無奈,只得同意。
表示兩國可以在鄴城進行和平談判。
但提了兩個要求,
第一,要劉備以齊王身份,直接向汝南前線下令。
在談判結束之前,讓關羽立刻停止攻城,保障城內守軍的安全。
當然,這個要求其實也算合情合理。
畢竟都和平談判了,沒道理手下人還要繼續火并。
這也主要得益于曹仁的拼命死守,讓關羽沒能短時間內奪下城池。
不然,曹操連這一個要求都提不出,會更加被動。
第一個條件,劉備欣然接受。
即寫一道手諭,發給關羽,命他暫停攻城。
但并不撤去圍困之兵,算是給自己留了一個后手。
至于曹操開出的第二個條件,則令劉備有些難以接受。
曹操要求前來談判的使節團,人數不能超過八百兵。
站在曹操的視角,他當然覺得自己這個要求合情合理。
畢竟鄴城是他的治所,你要是帶太多人過來,給我一鍋端了。
那我豈不是成了砧板上的魚肉,任人宰割?
而站在劉備視角,他卻覺得曹操這個要求頗為無禮。
本來在曹操的首都進行和談,就是為了彰顯齊國榮譽。
以一個勝利者的姿態,昭告天下。
震懾周邊群雄,讓他們知道新的霸主已經產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