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對齊國未來國際上的行動十分有利。
可只帶八百兵過去,如何彰顯齊國國力?
如何宣揚齊國國威?
而且八百兵,也無法保障齊國使節團的安全。
以曹操有口皆碑的人品,劉備完全有理由擔心他會撕票。
所以果斷拒絕了只帶八百兵的要求。
表示至少得派三千人。
可如此一來,曹操也不干了。
三千人,這已經是一支可戰之兵了。
萬一有變,劉備派遣大軍過來。
與這支使節團里應外合,那不完犢子了么?
更別說這三千人,肯定是精銳中的精銳。
于是,兩邊談判一時陷入了僵持。
最后,還是李翊單獨找到劉備,上書諫言道:
“今雖大破魏軍,虜于禁七軍,然國內實已疲極——”
“青徐之粟十去其七,幽州之毳盡充軍資。”
“若遷延不決,恐勝勢漸消,如春冰之泮。”
“曹操新敗,膽氣先奪。”
“當乘破竹之勢,速遣使議和。”
“否則,繼續俄延,必遭反噬。”
“愿大王以萬民為念,效先王權變之智!”
還是那句話,大炮一響,黃金萬兩。
永遠不要低估一場戰場,所帶來的錢糧消耗。
李翊向來主張穩扎穩打。
他極力反對任何透支國力,破壞民生的政策,來不擇手段地服務于戰爭。
譬如玩兒三國志游戲,有的人推得快,幾年十幾年就能平推。
但這幾乎不是在打仗,就是在打仗的路上。
等統一時,
地圖上也全是白地,全國都沒多少兵,沒多少民。
曹操其實就是這樣的玩家。
歷史上的曹操打仗速度其實很快,幾乎是剛統一北方就要南下。
只是因為赤壁一戰賠光了褲衩,讓人誤以為曹操打得慢。
這也是為什么,
曹操治下的民眾會怨聲載道,即使到大后期了都到處有人造反的原因。
先甭管曹魏的制度如何如何,就你這個高強度打法。
老百姓不造反就有鬼了。
而李翊則是典型的種田型玩家。
他不光要攻城略地,還要在前線打仗的同時,保障大后方的民生。
如果民生凋敝,他情愿叫停,給國家休養生息。
所以光看劉備的版圖,再對比同時間線,會覺得劉備似乎也沒比歷史上的曹操快多少。
可要對比一下國內的民生狀況,
曹操得到的大北方,是一個民生凋敝,造反不停的的領土。
國內所有的民眾,所有的資源,都在為魏國這臺戰爭機器服務。
曹操這個戰狂,他只希望速推。
為此,他不惜竭澤而漁,大規模征兵。
這也是曹操在兵力上,能跟齊國基本對上的原因之一。
而劉備擁有的,是一個勃勃生機,萬物競發的北國。
他可以在保障民生的同時,對外也重拳出擊。
百姓安樂,
居者有其屋,耕者有其田。
織者有其柕,老幼皆有從依的,繁榮昌盛的國家。
李翊最常對周圍人說的話就是:
“今之視昔,亦猶后之視今。”
“吾等可暫作神游,遙想百世千年之后,子孫后輩將何以視我輩乎?。”
“彼時,吾等久已身埋黃土,形銷骨朽,面目全非。”
“然吾愿其深信,今之世代,已為彼輩辟一方樂土矣。”
“先賢遺我輩以厚德,今當履我輩之天責也。”
我們站在先賢的肩膀上,現在輪到我們這一代人屢行歷史責任了。
這就是李翊治國平天下的理念。
劉備對此也是認同的。
只是目前齊魏兩國的戰事打到這個份兒上,繼續打下去的確沒有意義。
可劉備又覺得曹操那邊誠意不足。
曹操以一個戰敗者的姿態,尚且敢提出如此無禮的要求。
之后和談,會提出什么要求劉備都不敢想。
所以劉備認為不能在這件事上認慫,否則就是一步慫步步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