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李翊對此事卻滿不在乎,對劉備說道:
“大王盡管答應曹操條件即可。”
劉備問,“曹操叫寡人只可派八百兵去往鄴城,足見其并未和談之誠意。”
李翊道,“大王權且應下,臣自有辦法。”
好吧……
劉備向來信任李翊,知他多機謀。
既然他說有法子,那肯定有他自己的辦法。
于是回復魏國使者,表示曹操提出的兩個條件他全部接受。
曹操得知后大喜,認為這雖然他們作為戰敗方,頹勢已不可逆轉。
但在談判中先下一城,為將來取得了優勢。
劉備這邊,又問李翊,打算派遣誰人去和談。
李翊躬身答復道:
“即為取河北之地,翊身為冀州牧,理應親往。”
自己的地,自己去爭取,李翊是這樣想的。
“……誒,不可!”
劉備急忙制止,“曹操多詐,丞相乃我齊國之棟梁。”
“倘若彼使詐來,將丞相扣在魏國。”
“以丞相為質,找寡人贖地贖人,為之奈何?”
劉備始終不同意曹操第二個條件的原因就這里。
哪怕不是派李翊去,也肯定是要派齊國的一位重臣去。
更別說還有一眾隨行人員陪同了。
倘若被曹操扣在鄴城,以劉備的性格,又豈會對他們不管不顧?
而且,外交談判帶去的兵力除了保障安全以外,還可以壯大聲勢。
方便隨時撕破臉皮,宣布談判破裂,增加談判的底氣。
所以為了防止將來談判桌上的被動,劉備打從開始就不愿答應。
但是李翊對此很有信心,讓劉備盡管把這件事交給他來辦便好。
劉備拗不過李翊,只得答應。
李翊回到府中,即命許褚點本部八百虎賁衛隨行。
又帶了甄堯、徐庶、關平等人為隨行人員。
這些操作目前還算正常。
可接下來,
李翊又命張郃、張遼各支兵兩千精銳,一同隨行。
又命徐晃率一千水軍,走清河,陪同李翊一同入魏國。
如此一來,前前后后,李翊帶來的人馬已接近六千人眾了。
這六千人,俱是河北精銳。
這一操作,別說魏國人看不懂了,就連齊國人自己都沒弄明白李翊這什么意思。
不是說好了,只帶八百兵嗎?
你這六千人去是幾個意思?
守關的將士同樣有這個疑問,當即質問李翊:
“貴國既已答應和談,緣何帶這么多兵馬過來?”
“公是為和平而來,亦或為交戰而來。”
李翊應聲答,“特為兩國和平而來。”
守將又問,“既是為兩邊和睦,公何以帶如此多的兵馬?”
李翊以手指許褚等眾,解釋道:
“吾所攜之兵,不過八百人眾。”
“何以謂我兵馬多耶?”
守將瞪大眼睛,暗道你這不是睜著眼睛說瞎話嗎?
當即以手指張遼、張郃的部眾,又指了指河邊徐晃的清河水軍。
“這些人馬,豈非是翊公帶來的?”
李翊點頭答,“是。”
是?
守將雙目圓睜,詰問道:
“那何以說只有八百人眾?”
李翊有條不紊地解釋道:
“李某確實依照魏公之言,只帶了八百兵丁。”
“只是我齊國乃東方大國,我等身為大國使團,豈可無有隨行人員乎?”
“除這八百人外,余下之眾,皆為小廝仆役、執鞭馬夫、艄公水手。”
“專為侍奉我使節團,并無他意。”
“愿足下勿疑!”
什么!?
守將頓時傻眼,沒想到還能這樣解釋。
帶著刀兵的艄公水手,執鞭馬夫是吧?
這么一看,除了許褚那八百虎賁衛外,余下之眾的確沒有著甲。
可問題是平日行軍趕路,本來就不著甲的啊。
等到地方了,再披上鎧甲斗具,這些仆人不就全成了威脅魏國國家安全的悍將勇兵了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