遂常攜之出入州府,觀政問事。
時有襄陽蔡氏,乃荊州豪族。
蔡夫人為劉表繼室,性極妒忌。
其侄女嫁與次子劉琮,蔡氏遂愛屋及烏。
寵愛少子劉琮,而厭惡長子劉琦。
沒錯,演義里的劉琮是蔡夫人的兒子。
但歷史上兩人并非親生,只是因為蔡夫人除了是劉琮的繼母之外,還是他的姑媽。
所以蔡氏有意扶正劉琮。
奈何廢長立幼,在當時需要頂著巨大的輿論壓力。
蔡夫人雖背靠蔡家,也沒有那么大能量,可以左右此事。
為此,蔡夫人乃日夜在劉表枕邊進言:
“琮兒雖然年少,然謙恭知禮,頗類明公當年。”
“琦兒雖長,然性剛愎,恐非守成之主。”
初時劉表尚能分辨,怎奈蔡氏巧舌如簧,更兼當時蔡瑁統領襄陽水軍。
此外,襄陽另一外掌兵權的大將張允,亦支持劉琮繼位。
事實上,荊州不少士人、武將都支持劉琮。
因為劉琮性格比較軟弱好拿捏。
說白了,眾人就是想扶持一個傀儡政權上來。
畢竟劉表雖號稱是“有名無實”,但基本上還能夠壓住荊州眾世家。
可一旦讓劉琮繼位,眾世家便可戲之如稚兒。
于是,在眾人的推力下。
每每在朝中,便要稱頌劉琮之賢德。
凡劉琮讀書習字,必廣傳州郡。
偶有過失,則百般遮掩。
更在襄陽城中遍植耳目,專探劉琦行事。
一日,劉琦宴游,歸來稍遲。
蔡瑁即告于劉表曰:
“大公子沉湎酒色,恐非社稷之福。”
又一日,劉琦練兵歸來,張允遂進讒言:
“長公子私結將士,其心難測。”
時日一長,劉表對劉琦漸漸起了疑心,有意與他疏遠。
很快,江夏淪陷的消息傳回襄陽。
劉表聞之大驚,痛呼一聲:
“苦也!”
背疽發作,昏厥在地。
左右急將之救起,召醫者查看。
醫者說要靜養,劉表只能臥病在床。
蔡夫人見劉表病勢沉重,不能理事,心中暗喜。
遂將府中內外侍從,盡數更換,皆以蔡氏親信充任。
凡飲食湯藥,必經蔡夫人之手。
賓客前來探視,必先問其來意。
倘有言及劉琦者,立被斥退。
或有提及江夏軍情者,皆被阻攔。
劉表雖臥病在榻,竟如囚牢籠之中。
耳目閉塞,不知外事。
就這樣,拖了一段時間。
劉表本就已經年邁,飲食起居又照顧不周。
病體遂日漸沉重。
蔡夫人見時機已至,乃密召蔡瑁入內室商議大事。
蔡瑁低聲說道:
“今楚公病體難支,恐不久于人世。”
“若一旦山陵崩摧毀,劉琦又在外擁兵,必不肯俯首聽命。”
“不如早定大計,立劉琮為主,以絕后患。”
蔡夫人柳眉蹙起,沉吟道:
“劉琦畢竟是楚公長子,廢長立幼,恐此事不易辦成。”
蔡瑁冷聲笑道:
“如何不易?”
“以吾觀來,此事不難。”
“只待楚公歸天之日,可矯命召劉琦回襄陽奔喪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