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與魏楚之間的水中抗爭,終究會以失敗告終。
正議時,人報夏口周瑜,率水師直奔公安口來。
公安港是江陵一江之隔的港口,地理位置極其重要。
曹操當即問:
“……周瑜小兒未得尺寸之利,便欲為劉備張目。”
“誰敢為孤前去破敵?”
蔡瑁應聲答:
“魏公勿憂,張允將軍已經在江陵守備。”
“料周瑜小兒,過不得江陵。”
曹操蹙眉,沉吟道:
“張將軍獨守江陵,孤立無援。”
“依孤意,可使曹仁率眾前往江陵增援。”
此前說過,江陵是荊州之心,制江陵就等于制荊州。
曹操名義上雖收降了荊州八郡,但他知道,只要打不贏劉備。
荊州遲早會吐出去,永遠不會屬于自己。
究其原因,還是地方豪族持觀望態度,未必肯傾力相助。
面對江陵這樣一個極為重要的據點,曹操以增援為由,其實是想加強對江陵的控制力。
蔡瑁未疑有他,當即表示:
“若得曹仁將軍相助,那便再好不過!”
選定曹仁之后,曹操又想起此前曹仁在北方戰敗,然后便有了夏侯淵接替他被黃忠斬殺的一系列連鎖反應。
雖然曹仁在汝南表現突出,為魏國守住了重要的新城。
但面對老辣的李翊,以及后生可畏的諸葛亮,曹操還是不放心派他一個人去。
當即又問:
“誰可為行軍參贊,與子孝一道前往江陵?”
話甫方落,一人自人群中走出。
眾視之,乃軍師祭酒郭嘉也。
此時的郭嘉病體已經相當沉重,曹操壓根沒打算帶他下江南。
但是郭嘉卻執意要來,因為他知道,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陪曹操出征了。
再不來,將來便永遠沒有機會了。
見郭嘉主動請命,曹操又高興又擔憂,關心道:
“……奉孝,汝身子羸弱,宜當在襄陽調養病體。”
“豈可奔赴江陵前線,萬一有差池。”
“孤若無卿,更與何人談大事?”
“諸君之中與孤輩同,唯汝年最少,孤還欲以后事付汝。”
郭嘉卻如回光返照一般,來了精神,強支病體,說道:
“……死不足懼。”
“大丈夫得死于沙場者,幸也。”
“臣已是沉疴在身,縱然留在襄陽,亦無益于軍事。”
“若使赴江陵效命,立微末之功,或可舒心中郁結。”
“明公就成全了在下罷。”
見郭嘉去意已堅,曹操也不再繼續阻攔。
當即撥了曹仁一萬人馬,命他和郭嘉一道前往江陵。
“……唉,也不知此行能否順利。”
曹操本是一個極度自信的人,而連番的挫敗,竟讓他時不時地陷入自我懷疑中去。
“明公勿憂,勝負乃兵家常勢。”
“豈可因為一時之挫,而停滯不進?”
曹操回眸看他,乃司馬懿也。
“……仲達有何見論?”
此時的曹操心情郁悶,當即隨口便問司馬懿的看法。
司馬懿自知表現的機會到來,即躬身揖道:
“向者,河北之挫,實因于禁將軍輕慮無備,累致七軍見俘。”
“況天降霖潦,非人謀可及。”
“此天災也,又豈戰之咎?”
司馬懿先為汝南戰事洗白,把戰敗歸咎于天災。
是天要助齊軍,不是戰之罪。
這話在目前的魏國相當政治正確。
因為七軍將士在不抵抗的情況下,投降關羽,實在是太丟人了。
這事兒放在魏國根本不露臉,哪敢去宣傳?
曹操便一直把責任推到天降霖雨的身上,表示這不是將領們的過錯。
這樣做有兩個好處,
第一,安撫了七軍將士的心,讓他們可以沒有心理負擔的回來,繼續為自己作戰。
第二,起到了輿論宣傳的作用,讓魏國人知道,我們不是被齊國打敗了,是被天災給打敗了。
當然硬要說的話,戰事的轉折點,是夏侯淵被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