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于禁的投降,這使得魏國陷入了徹底的被動。
曹操見司馬懿這話說的受用,便問:
“依照仲達之見,此役我軍當用何長策,可以為變?”
司馬懿乃躬身答:
“但使日后用兵持重,勿蹈險躁,相時而動,必得其變!”
“昔官渡之役,明公與袁本初相持經年,卒待其釁而克之。”
“今日之事,有類當年。”
“正宜養精蓄銳,伺隙以待。”
“劉備驟得河北,正是志驕意滿之時。”
“彼盈而妄作之日,正是吾等轉圜之機也。”
“及贖回七軍之后,我之兵力并不遜于齊。”
“況今又有襄陽、樊城等堅城可恃,峴山連營成掎角之勢乎?”
“以逸待勞,以主制客,豈有不勝之理?”
“郭祭酒既鎮江陵,齊師必難飛渡。”
“使江陵不搖不落,荊州自固也。”
“假以時日,我將士在荊州俱習得水戰,更無可懼矣。”
“屆時,彼師老兵疲,勢竭鋒鈍。”
“豈非魏公反戈之時乎?”
司馬懿從戰略戰術各層面上,逐條為曹操分析。
認為,既然大家都是來搶荊州的。
而曹操已得八郡,那接下來無須和劉備死磕,專注消化荊州土地就行了。
一邊用江陵之險固,阻擋江夏來的敵軍。
一邊讓魏國士卒,在荊州慢慢練水。
等魏兵練出來以后,齊國的銳氣也差不多消磨光了。
所謂一鼓作氣,再而衰,三而竭,彼竭我盈故克之。
這是曹操剛來荊州時,就定下的戰略方針。
而司馬懿則是在這個方略的基礎上,進一步的補充說明。
主要還是為了提振曹操的信心,讓他相信現在魏國方面的優勢很大。
當然,除了司馬懿以外。
歷史上的賈詡,其實也是推薦曹操先消化完荊州土地,再去跟孫劉決戰的。
原話叫,“今收漢南,威名遠著,軍勢既大。”
“若乘舊楚之饒,以饗吏士,撫安百姓,使安土樂業,則可不勞眾而江東稽服矣。”
彼時的曹操剛剛統一北方,膨脹的不行,根本不聽賈詡的。
而不聽賈詡話的人,下場往往都會很慘。
而此位面的曹操,已經陷入自我懷疑之中,絲毫不敢小覷對手了。
面對司馬懿提出的建設性建議,素來不喜他的曹操,此刻也忍不住出聲贊揚:
“……仲達之言,甚合孤意。”
“敵勢方強,不可與之爭鋒于韜略之間。”
“惟固吾根本,養其全鋒。”
“俟其自斃,乃可固也。”
“……善、善、大善!”
曹操連連頷首,如釋心結。
又上下打量一眼司馬懿,見他仍是欲言又止,便輕輕道:
“仲達莫非還有話要說?”
司馬懿乃鄭重地對曹操一拜,然后才小聲平靜地提醒道:
“魏公,恕臣僭越。”
“……有句話,臣不知當講不當講。”
曹操哂笑一聲,這話簡直是明知故問。
“有話便說,在孤面前不必遮遮掩掩。”
司馬懿這才小心翼翼地進言:
“于禁將軍慘敗而還,喪師數萬,此軍事之重挫也。”
“然臣所憂者,朝廷威望之損,尤甚于軍事。”
“魏公豈忘貝丘之役乎?夏侯將軍歿于黃忠之手。”
“其時北地兵馬未損幾何,然消息傳至許、鄴,人心惶駭,致河北戰事難繼。”
河北戰場,魏國方面兵馬到沒有太大損失。
畢竟兩邊沒有打過大規模的殲滅戰。
可偏偏因為夏侯淵被臨陣斬殺這事兒太過駭人聽聞,導致國內將士皆不敢繼續作戰。
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南方。
于禁被俘,七軍受降。
使得魏國南方軍團,不發一箭一矢,便為齊國所敗。
曹操不是不能接受戰敗,他是不能接受敗的這么丟人。
就哪怕他是站著死的,也好過被豬隊友坑。
“魏公終歲余方綏撫四方,方誅地方酋首,懾服余眾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