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備甚至一度想將之取消,將資源傾斜到農業、水利、軍工上去。
最終,還是李翊站出來攔住。
力勸劉備重視天文地理學。
在李翊看來,這雖然高投入,低回報,甚至長時間內得不到回報。
但一旦研究好了,絕對造福民眾深遠。
并且,李翊本身就是天文學愛好者。
不然,他的望遠鏡豈不是白帶來了?
正因為有李翊的重視,天文地理板塊才得以保存下來。
其所得的研究資金,亦包含了李翊的私人投資。
既是金主爸爸,又是再生父母。
這院正見著李翊,當然殷勤懇切了。
“……嗯,爾等善出,吾自有重賞。”
李翊不吝贊詞,對院正予以表揚。
如果不是他們的努力,為自己培養了一批天文地理學人才。
此前赤壁之戰時,他又如何能夠完成“借東風”之壯舉呢?
誠所謂一點一滴的投入,都是通往成功道路的基石。
那院正見討得領導的歡心,連連謝過,表示自己一定會繼續努力。
又望一眼張松,笑問道:
“別駕可知此物何用否?”
張松出汗如漿:
“莫非、莫非……可推演天象?”
又走了一段路,還沒到底。
張松暗暗感嘆,這格物院修建的可真大。
占地面積,少說得有十幾二十畝地吧?
未走幾步,忽聞忽聞鐘鳴,眾匠齊誦:
“百工興邦,格物致知!”
“百工興邦,格物致知!”
這八個字是李翊給格物院親自提的“院訓”,希望院里的每個人都能以此為念。
能夠毫無束縛地,在這里發揮出自己的最大才能。
畢竟在封建時代搞各種發明,也是要頂著巨大壓力的。
張松若有所思,對這里面的各式發明雖然感到驚奇。
但口中雖不言,臉上卻寫滿了八個字:
——“奇技淫巧,有礙農事。”
一通參觀下來,給張松的感受就是。
這里面的發明雖然多,各種腦洞也的確是天馬行空。
但很多東西都華而不實,根本沒辦法大規模、成建制的投入到軍用,民用當中去。
而為了研究這些“華而不實”的東西,往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。
在張松看來,你有這些閑錢與時間,把它們真正用到民用領域去不好嗎?
老百姓實打實的受到恩惠,豈不更加念你齊國的好?
張松畢竟是客,這些話不敢明說。
但李翊卻是個眼尖之人,看出了張松的心思。
“……子喬可知。”
李翊負手而立,為張松解釋道:
“三載試錯之費,不及徐州三月廩糧。”
“然若成一物,則萬民減負,豈非大善乎?”
在李翊看來,搞發明本來就需要試錯成本。
中間要耗費大量的時間與金錢。
我們從未輕視過農業的發展,但它與我們發展科技,兩者之間其實并不沖突。
張松聽罷,乃向李翊作一長揖,謝道:
“……相爺高見,松謹受教。”
出了格物院,李翊與張松一同來至東教場演練之地。
張飛命點雄軍萬人,布于教場中。
果然盔甲鮮明,衣袍燦爛。
金鼓震天,戈矛耀日。
四方八面,各分隊伍。
旌旗揚彩,人馬騰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