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吾聞蜀道崎嶇,千山萬水。”
“車不能方軌,馬不能聯轡。”
“別駕欲助吾主取之,當用何良策?”
張松乃從袖中取出一圖,遞與劉備。
“松深感大王厚恩,無以為報,只能獻此圖,以助大王。”
“大王但有取西川之意,便知我蜀中道路矣。”
劉備展視之,上面盡寫著地理行程。
遠近闊狹,山川險要。
甚至是府庫錢糧,都一一俱載明白。
到了劉備這個年紀,也算是一位政治家、軍事家了。
他太清楚這張圖的含金量了。
張松既獻西川之圖,又向劉備作揖道:
“事宜早不宜遲,大王當速圖之。”
“松有心腹契友二人:法正、孟達。”
“此二人必能相助,若大王但有所用,可與此二人共議心事。”
劉備拱手謝過,口中連稱好。
但心中對西川之地,仍不感冒。
說罷作別,劉備命張飛等眾,護送張松數十里方才回去。
張松出了徐州,自思道:
“吾本欲獻西川州郡與劉玄德,怎奈何其無意加兵于此!”
對于劉備的冷淡態度,張松其實也能理解。
畢竟徐州離益州真的太遠了。
對目前的劉備而言,沒有什么是比克復中原之地更加重要的了。
從戰略上講,張松能夠理解劉備的苦衷。
但從個人私利角度講,張松無疑是失望的。
張松是個什么人?
他是胸懷壯志,但卻時常感慨自己懷才不遇的人。
史書叫,“忖璋不足與有為,常竊嘆息。”
為什么這句話會讓人覺得張松有問題呢?
要知道,張松可是益州別駕啊。
別駕是州牧的左膀右臂,在州中絕對是一等一的高官。
就這樣,張松還嫌自己的才華沒有得到施展。
甚至著急著“賣主”。
因為憑良心講,劉璋對張松還是很不錯的。
甚至可以說是“言聽計從”,基本上張松說什么,劉璋都聽了。
不管張松如何“諂媚”劉備,但他的行為本質上就是在賣主求榮。
如果不是因為劉備是受益者,那他對張松是不會有好感的。
這是這個二元君主觀時代的道德準則。
“……別駕,是否回荊州去?”
侍從想起諸葛亮臨行前的叮囑,問張松道。
張松嘆道:
“吾來時,在劉益州面前夸下海口。”
“今日怏怏空回,須被蜀中人所笑。”
話落,張松又目視遠方,那里是豫州地界。
再往前,就到了潁川曹操的地盤了。
張松暗忖:
“玄德公不欲立取西川之地,而曹公聯合韓遂欲伐漢中,正為取西川之地。”
“若我能助他,必得厚待。”
“只是卻有負玄德公啊……唉……”
后世的史學家是如何評價張松的呢?
張璠評價為:
——“劉璋愚弱而守善言,斯亦宋襄公、徐偃王之徒,未為無主之道也。”
“若陳平、韓信之去項羽,而兩端攜二,為謀不忠,罪之次也。”
意思是劉璋雖然愚蠢懦弱,但很聽張松的話,并不是一個無道之主。
如果張松不愿意輔佐他,完全可以像陳平、韓信離開項羽那樣,離開劉璋。
又何必誆騙人家,為人謀而不忠,違背君臣之義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