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既然子龍去取桂陽了,剩下武陵一郡,便讓某去取了罷!”
微微一頓,似想起什么,又接著補充說道:
“適才子龍去取桂陽,只帶了三千軍馬。”
“某去取武陵,亦只帶三千人。”
諸葛亮笑道:
“武陵不比其他三地,此地多胡族,未必便能讓金旋一家說了算。”
“若冒然進兵,胡族只道我等侵他領地,反而不美。”
“且用幼常之計,先使人赍金珠結好胡王沙摩柯。”
“待請的胡族出兵,金旋自然降矣。”
黃忠只得作罷,怏怏不樂地回營。
接下幾日,諸葛亮便安心待在零陵。
一面等候子龍的桂陽捷報,一面整頓零陵的吏治。
這日,諸葛亮一如往常般處理政務。
忽然發現,昭陽縣的政務好幾個月不曾處理了。
換作劉度當政時期,各縣長官,憊懶懈怠倒也罷了。
如今自己到這里已有一旬,不說將此前堆積的政務處理完成,也該上表明個態度才是。
于是,諸葛亮乃命黃忠帶人去昭陽縣看看,此地的縣官是誰。
將他捉來,自己要親自審問。
悶了數日的黃忠,總算有事可做,當即受命而去。
……
話分兩頭,
卻說趙云領了三千軍馬,徑往桂陽進發。
早有探馬報知桂陽太守趙范,趙范急聚眾文武商議。
管軍校尉陳應、鮑隆皆愿領軍出征,替趙范守土。
趙范乃道:
“如今長沙、零陵皆已降了劉備。”
“吾前無強援,后無足背兵糧,奈何要與諸葛亮斗?”
“況領兵的是趙云,我聞此人一身是膽。”
“在百萬軍中,如入無人之境。”
“料我桂陽才多少人馬,黔首人民一并算上,也不足十萬。”
“我料不可迎敵,只可投降。”
鮑隆說道:
“諸葛亮下荊南,正為替換府君,扶持自己人上來。”
“今如不努力爭取,縱然將來成了富家翁,在荊州也抬不起頭。”
“必為人所欺。”
富貴永遠比不上權力才是。
縱然你有億萬身家,也不過是當權者一句話的事。
說剝奪就能給你剝奪了。
在鮑隆等人看來,咱們好歹是一方諸侯,不戰而降,實在是太過丟人。
尤其等諸葛亮穩定住局勢后,就會免了咱們得職。
至少不會像現在這樣位高權重。
陳應也馬上出聲應和,幫腔道:
“鮑將軍說得有理,某等請求出戰。”
“如果擒不得趙云,那時府君再降亦未遲。”
“倘若擒得,也好叫諸葛亮不敢小覷我等。”
原來這陳應、鮑隆二人皆是桂陽山嶺中的獵戶。
陳應善使飛叉,使一桿五股托天叉,曾一叉貫死兩狼。
鮑隆膂力過人,持虎筋鐵胎弓。
因他曾經射死過猛虎,用其虎筋做成弓箭,因此得名。
二人自恃勇力,素來驕橫,因而不懼趙云。
鮑隆見陳應請戰,當即也拍案而起:
“陳將軍若是出戰,某愿在身后接應。”
“吾這虎筋弓若發,管教他做刺猬!”
趙范猶豫不決,二人堅持要戰。
趙范拗不過,只得應允。
給了兩人各一千軍馬,二將各自披掛出城。
兩軍對圓。
陳應赤膊出陣,渾身刺著狼頭花紋。
鮑隆背負虎皮,腰間懸著七支透甲箭。
兩千軍士擂鼓大叫,聲震山谷。
趙云白袍銀槍,催馬單騎而出。
見著二人,乃厲聲罵道:
“吾主劉玄德,乃劉景升之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