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假以時日,必成棟梁。”
話落,李翊轉頭看向袁瑩,心情竟似十分舒暢。
“其實吾之教子,不論文也好,武也好。”
“在我看來,這都不是最重要的。”
“那什么是最重要的?”袁瑩問。
“是責任!”
李翊斬釘截鐵地回答,“責任”兩個字振聾發聵。
“我在這孩子身上看到了擔當,看到了責任感。”
“這是我最希望在孩子們身上看到的品質。”
“諸子之中,治兒身上已有此質也。”
“此正吾所欣賞者也,其性情雖然執拗。”
“可若使良師導之,循循善誘,假以時日,必成大器。”
其實,要繼承好家業能力強固然很重要,但首先最應該具有的品質是責任感。
繼承人如果沒有擔當,沒有責任感,那不管他能力多強。
李翊都情愿將家業交給一個庸才。
“倒是阿斗么……”
李翊眉頭皺起,“這孩子雖然善良,但缺乏自己的主見。”
“其太容易被人左右了。”
“倘若今日他敢與我抗辯兩句,我反倒要對他另眼相看。”
袁瑩撲哧一笑,忍不住嬌聲罵道:
“你這人也真是奇怪。”
“治兒頂撞你,你欣賞他。”
“阿斗聽你話,你反倒覺得他沒自己的想法。”
“教旁人知道了,可不笑話你么?”
李翊卻表情嚴肅,鄭重其事地說道:
“你哪里知曉?”
“家業越是龐大,越是需要后來者有擔當,有主見。”
“否則,必然生出禍患來!”
“我李氏不過是千萬家中的一員,而阿斗將來要繼承的可是萬里河山。”
“如何能夠不慎重?”
“……此,正吾所深慮之事也。”
一直以來,對劉禪的爭議都非常大。
吹他的人,能把他捧成齊桓公的蓋世明君。
貶他的人,卻又能把阿斗踩成一個昏聵無能,啥也不懂的傻子。
其實面對這種爭論,估計劉禪本人聽到了都會付之一笑。
劉禪既不是明君,也不是昏君。
他只是一個人,一個正常人罷了。
如果縱觀劉禪的執政生涯,會發現他前中后期的風評也有所不同。
這其實就跟劉禪用的人有關系。
他前期放權給諸葛亮,諸葛亮治蜀,風評好。
中期任用諸葛亮推薦的蔣琬、費祎、董允,風評還過得去。
后期不知道用誰了,就放任費祎、姜維、譙周等人內斗。
自己就重用宦官黃皓,沉迷享樂,完全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屬下的爭端。
如何將本就弱小的蜀國團結起來,增加團隊的凝聚力。
我們所熟知的“帶投大哥”,寫出《仇國論》的譙周。
其實他曾經勸過劉禪,要省減游觀增造,要勵精圖治。
并陳述了“弱能勝強”的可能性。
咱們是打逆風局,再不搏一搏還有啥希望?
但劉禪對此并不感冒。
通過這件事你便能看出,即便是譙周人家當年也是想卷一卷,想跟劉禪一起再拼一拼的。
可劉禪自己擺爛,領導自己都放棄了。
譙周這些人還有什么努力的必要呢?
這其實也符合劉禪“不折騰”的性格。
所以對于劉禪的評價,
他手下人好時,他評價就好。
他手下人差時,他評價就差。
他一輩子都活在劉備與諸葛亮給他搭的框架之中。
這孩子真的很聽話,真的做到了劉備臨終前的遺言——
“勿以善小而不為,勿以惡小而為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