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秉著“惜才”的原則,劉備還是愿意給這位年輕人一個機會。
“如今我大齊正籌備伐魏大計,南北各地都在動員兵馬。”
“幼常既懂軍略,可試為寡人言之。”
馬謖聞言大喜,這可是天賜良機。
當著齊王的面,荊州眾高層的面露臉,還是他最擅長的領域。
“遵命!”
馬謖興奮的命人取來沙盤地圖,執筆在上面勾勒山河形勝,陳述自己的破曹方略。
“今曹操據西川之地而失中原轄控,正如猛虎斷其爪牙。”
“不妨命李相率冀州軍出河北,鎖潼關,困其于秦嶺。”
“曹操縱有雄兵,亦不敢棄關中而救中原!”
老將黃忠眉頭一皺,當即出聲反駁:
“老夫也曾在河北待過兩年,深知河北兒郎皆是天下健兒,馬上能手。”
“是我大齊一等一的雄師。”
“既有如此精銳,何故舍易就難。”
“不攻并未設有重防的兗州,反而去攻易守難攻的天險潼關?”
馬謖則不慌不忙地一指河東地區,分析道:
“前歲李相已經一統河北,收復河東。”
“冀州軍走河東,剛好可直達關中。”
“只要攻克潼關,便能控制秦嶺,截斷曹魏東西聯系。”
“從戰略上考慮,幾乎使我軍鎖定了勝局。”
微微一頓,馬謖又接著分析為什么一定是河北軍干這活。
“常言道,大軍未動,糧草先行。”
“如今我大齊要動用六十萬人參戰,中間所耗費的糧草輜重何其巨也?”
“故縮短交通運輸路線,便是重中之重。”
“冀州軍走河東攻潼關最近,此其一也。”
“此外,正如黃老將軍所言,潼關天險易守難攻。”
“而李相之軍略,千古罕有,河北兵將也是人人英雄,個個健兒。”
“非河北軍出馬,不能下潼關也,此其二也。”
講到這里,眾人都陷入了沉默,顯然在仔細思考馬謖說的話是否有道理。
而馬謖的第三點,卻頓時令在場的人身軀微震。
“吾輩皆齊臣,今效死為國,戮力王室,就當以死相報。”
“潼關雖險,豈可擇易畏難,懼險避責?”
“此絕非人臣之道也!”
“此險縱有千仞,吾輩亦當以血肉砥之。”
“謖以為,以李相之胸襟似海,必不會辭去此任!”
馬謖這話翻譯過來就是,我們大家都是齊人,都是給劉老板打工的。
如今公司正在上升期,咱們當員工的就得有犧牲奉獻的精神。
不能說潼關不好打,咱們就畏懼困難,逃避責任。
這不是一個國家干部應該說的話。
以咱們李相爺的格局,肯定是不會推卸這項工程的。
劉備對馬謖的第一印象是這人自負愛耍小聰明。
這最后一番話,更是進一步印證了他的觀點。
齊國諸派勢力之中,一直以來都是河北派一家獨大。
或者說一超多強,無論是淮南派、丹陽派,還是關公所在的青州派都很難與其抗衡。
這其中,就是因為李翊在主政河北,河北因為李翊而富強。
河北人因為有李翊在,而自信。
荊州是劉備投入大量資源,重點扶持的對象。
就是為了形成南北均勢,避免河北人在國內話語權過重。
馬謖看出了這一點,他非常合時宜的站出來拍了領導的馬屁。
那就是此次中原大戰,齊國高層對戰事的勝利是充滿了信心的,幾乎默認己方肯定會贏。
畢竟國力差距擺在那里。
但具體怎么個贏法就有講究了。
按理說以河北的地緣政治,幾乎是毗鄰整個河南。
所以中原大戰,就是河北人的主場。
可是,開戰之前,河北人在國內已經是不可一世了。
在讓他們在中原統一戰中大放異彩,占據風頭,那以后在國內豈不是要上天了?
別的不說,就說一個極為現實的問題。
統一中原,毋庸置疑是齊國建國以來的,前所未有的大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