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……公瑾多慮了。”
“近年來,孤勵精圖治,吳地農業興盛,工匠技藝精進,早已非昔日蠻荒之地。”
“若一味固守江東,不思進取,孤終將困死于此!”
“況吾承繼父兄大業,豈可困坐終老?”
周瑜見孫權雄心勃勃,苦勸道:
“主公,諸葛亮已與我方達成多項合作。”
“荊州商路暢通,吳地物產得以北輸,此乃長遠之利。”
“不如坐觀齊魏相爭,我江東休養生息,待時機成熟,再圖大業。”
周瑜之所以在鄱陽養病,就是為了加強與荊州的溝通。
使得兩地商貿來往更加頻繁,使得吳地的產物能夠更好地輸出到荊州去。
眼下的吳地確實是在高速發展,但孫權卻忽略了一個現實問題。
那就是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后,是依附于東吳的對外出口。
東吳的手工業、土特產的主要傾銷對象,就是荊州。
因為諸葛亮也在大力開發荊州,需要大量的原料、人力。
而東吳最不缺的就是廉價的勞動力,畢竟本地到處都是山越土著。
吳人俘虜了這些土著后,高價賣給荊州,賺的可謂是盆滿缽滿。
然后再用這些錢,反哺到東吳的手工業、農業、水利工程上去。
這才使得江東快速發展,擺脫瘴地的惡劣自然環境。
周瑜正是認識到了這一點,才認為加強與齊國的合作,是遠比與齊國撕破臉要強的。
畢竟戰爭從來都沒有贏家,只是誰輸得多,誰輸得少罷了。
那顯然東吳還沒有能夠與齊國撕破臉的底氣與實力。
你就算加上魏國,吳魏聯合一起,縮短了與齊國之間的國力差距。
可問題上吳魏是兩個政權啊。
國與國之間的聯合,并不就是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簡單。
他顯然是不如齊國這種大一統政權,擰成一股繩能夠爆發出來的力量大的。
基于此種種考慮,周瑜都反對與曹操合作,與齊國決裂。
此時,保守派的張昭也在此時出列,諫道:
“主公,周都督之言不無道理。”
“如今劉備勢大,我東吳國小民弱,不應該與其為敵。”
“只有修好兩地關系,才能夠長足發展。”
別部司馬呂蒙反對道:
“張長史此言差矣,正因為劉備勢大,若不趁其無暇南顧時扼殺之,日后必成為我江東大患。”
“今曹操愿與我軍結盟,實乃天賜良機!”
“我等萬不可失此機會。”
顯然,僅靠東吳自己,是使出渾身解數也不可能戰勝齊國的。
必須要通過外交的方式,聯合一強,才有逆天改命的機會。
如今曹魏放下赤壁之仇,主動拋來了橄欖枝,東吳沒有道理不接。
朱然、賀齊等將亦紛紛主戰。
周瑜見此,心急如焚,咳喘連連,仍堅持道:
“主公!切不可因小利而失大局啊!”
眾人的爭執,持續了整整一個晚上。
孫權也一晚上沒睡,徹夜難眠,心中糾結到底應該聽誰的。
次日,一大早。
議事大殿中氣氛凝重。
滿寵立于殿中,目光灼灼地望著坐在主位上的孫權,等待著他的最終答復。
殿內文武分列兩側,周瑜雖抱病在身,卻仍挺直腰背站在武將之首,眉頭緊鎖。
孫權緩緩放下手中的竹簡,抬眼看向滿寵,沉聲道:
“滿使節遠道而來,然所議之事關系重大,孤尚需時日考慮。”
滿寵聞言,眼中閃過一絲焦急。
感情你們東吳昨晚開了一晚上的會,就開出了這么個結果?
外交場合,最怕的就是這種“拖字訣”。
因為你不給個明確答復,到底是參戰不參戰,是真的會影響出使國的軍事決策的。
念及此,滿寵上前一步拱手道:
“吳侯明鑒,如今中原戰事一觸即發。”
“若吳國不能及時出兵相助,魏國恐難以取勝。”
“屆時劉備坐大,東吳又豈能獨善其身?”
“此乃唇亡齒寒之勢啊!”
滿寵先表明了魏國需要吳國的一個強烈態度,以證明自己的誠心。
并且強調了一個現實問題,即中原大戰最晚年底就要開始。
吳人如果不能及時加入,魏國不能取勝,我們需要你們的幫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