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安十四年夏末,江東。
時任東吳都督的周瑜因舊傷復發,暫駐鄱陽湖養病。
雖遠離京口,但他仍密切關注著天下大勢。
此時,人報魏國使者滿寵渡江而來,攜魏公曹操親筆書信,求見吳侯孫權。
孫權急召之,滿寵入殿,恭敬呈上國書,道:
“魏公素仰吳侯雄才。”
今劉備雄踞據六州之地,不可一世,僭稱齊王,勢大難制。”
“魏公愿與吳侯結盟,共伐劉備。”
“事成之后,荊襄之地歸吳,中原歸魏。”
“兩家南北共治,永結秦晉盟好。”
曹魏雖然在中原大戰形勢中陷入頹勢,但還是打算撲騰一下,找到了孫吳。
如今天下勢力中,唯一能為曹魏提供有力支援的,只有孫吳了。
曹操也是絲毫不念赤壁舊仇,在他看來,只要能夠取勝,沒有什么仇恨是不能放下的。
他已完全相信孫吳有意愿與自己合作。
畢竟他開出的南北共治條件,將孫吳一直心心念念的荊州劃給了他。
赤壁之役時,孫吳之所以選擇與齊國合作,本來就是想要荊州。
就算不能全并,也得拿下江夏,再不濟也得拿下荊南。
結果現實就是孫吳連口湯都沒能喝到。
拼死打下南郡,卻被偷襲了廬江,最后簽下了屈辱的《江陵條約》。
將到手的荊州拱手讓人,甚至都還沒有捂熱。
被齊人擺了一道,兩家也算是結下了梁子。
雖然明面上的關系并未破裂,但吳人卻記下了這一仇。
如今滿寵代表著曹魏集團,正式向孫吳拋出橄欖枝,在場的吳人皆是怦然心動。
孫權覽畢書信,沉吟不語。
折沖校尉朱然察言觀色,上前低聲道:
“主公,劉備近年勢大,若任其坐大,必為江東之患。”
“自赤壁一役后,李翊規劃的戰略,已將我吳人困死在江東之地。”
“倘若不突破齊國的封鎖,吳人終身難以涉足荊州,遑論中原乎?”
“今曹操主動結盟,確是良機。”
孫權微微頷首,眼中閃過一絲銳利的光芒,看向滿寵,緩聲道:
“魏使遠來辛苦,且先歇息,容孤思量。”
這畢竟是軍國大事,孫權也不能腦子一熱,就直接拍板決定。
還是要與一眾大臣商議的。
秉著內事不決問張昭,外事不決問周瑜的原則。
孫權急召周瑜回京口。
消息傳至鄱陽,周瑜聞訊大驚,不顧病體虛弱,連夜乘舟趕回吳地。
翌日清晨,他直入吳侯府邸,面見孫權。
“公瑾,汝病體可好些了?”
孫權見周瑜面色蒼白,不免有些心疼。
他身染重病,就是在征討南郡時中箭,然后箭瘡迸裂加重的。
好不容易替東吳拿下了南郡,孫權卻還下令將他召了回來。
這其實算是“背刺”了周瑜。
因為召回他,就等于讓他放棄剛打下的荊州。
可孫權作為江東之主,他不得不這樣做。
可他明白,周瑜嘴上雖然不說,內心一定是十分難受的。
周瑜深深一揖,沉聲道:
“主公,臣聞魏使來議結盟伐劉之事,此事萬萬不可!”
孫權眉頭一皺:
“哦?公瑾有何高見?”
周瑜正色分析道:
“曹操狡詐多謀,此番主動結盟,實乃驅虎吞狼之計。”
“若我軍與魏合攻劉備,即便取勝,也必元氣大傷。”
“到時候徒為曹魏做嫁衣罷了。”
周瑜居然反對結曹伐劉,這令孫權頗感意外。
因為其作為軍事重臣,孫權把他召回來,就是想讓他投下最后一張壓倒性的投票。
然后就此孫曹定下盟約。
但令孫權萬萬沒想到的是,周瑜居然提出了反對意見。
要知道,周瑜可一直都是激進的主戰派啊。
如今機會到來,其怎會拒絕?
孫權沉吟良久,深不以為然,沉聲道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