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安十五年,開春。
經過接近半年的人力、物力籌備。
齊國終于完成了全國動員。
劉備的王上詔令,發往全國各地。
命各地長官,各級將校,各司其職,不可在戰時松散懈怠。
各地主要職能為:
冀州出動河北兵六萬人,由李翊親自掛帥。
徐晃、張遼、高覽、張郃等一眾名將隨軍出征。
荀攸為行軍參謀,由甄堯總督河北軍糧秣、軍械。
徐州出動中央陸軍三萬人,由齊王劉備親自統領。
張飛為副軍將軍,許褚為先鋒,太傅魯肅監國。
淮南以水軍為主,出動三萬人,由陳登親自統領。
一眾水軍健兒齊齊上陣——
甘寧、蔣欽、徐盛、周泰等輩。
青州出動五千人,由關羽統領。
負責牽制兗州東翼魏軍。
并州馬超則率北地健兒出壺關,隨時準備切斷關中路線,防止韓遂的西涼兵東進。
至于幽州、平州則按兵不動,守衛邊疆。
前前后共出動正卒十五萬人。
其中輔十五萬人,民夫三十萬人。
共計六十萬大軍。
誠然,這次動員規模龐大,但整體的效率卻不如對面魏國高,尤其數量不及對方的情況下。
這主要還是由于兩國的兵制決定的。
此前說過,兵制主要為征兵制與募兵制。
齊國就是以募兵為主,魏國則是以征兵為主。
征兵的效率肯定是遠比募兵要高的,財政支出也遠比募兵要低。
但齊國畢竟先動員,所以兩邊幾乎持平,同時能將軍馬懟上前線。
魏國這邊。
汝南軍區由曹仁率領,其中正卒兩萬人。
兗州軍區由曹洪統領,其中正卒為兩萬人。
豫州軍區由夏侯惇統領,正卒為三萬人。
此外,京兆地區曹操專門派遣曹休空降過來協防關中,同時也是對司馬懿進行監督。
京兆正卒為三萬人。
同時隨軍參戰的有夏侯尚、毛玠、李典、趙儼、杜襲、郭淮、鐘繇等名將謀士。
除此之外,由于魏國在河南地區采取了“爆兵”計劃。
原本十萬正卒的魏國,一下子飆升到了二十二萬人。
新增了十二萬正卒,但多是被魏國強征上來,并短時間訓練的“偽軍”。
為了防止兵變,曹魏軍團將這十二萬人進行了切割。
將他們零散地分布到了各級將校的部曲當中。
這樣做的好處就是為了切斷他們之間的聯系。
讓他們很難形成凝聚力,以便造成大規模的反叛。
除正卒之外,剩下的輔兵與民夫自然也是強征上來的。
其中甚至包括做早炊的老嫗,負責押糧的老登。
前前后后,輔兵約二十二萬人,民夫三十六萬人。
共計八十萬大軍。
一經調度完畢,兩邊都負責默契的“不宣而戰”。
齊國這邊是立刻開始組織遷徙邊境百姓到內地去避禍。
這不單單是為了保護本國子民,更重要的是留著他們在邊境,是很有可能被魏人擄掠的。
這是古代戰場很常見的現象。
敵國軍隊一來,不光搶了你的財產,然后還要脅迫你押運糧草。
我們說過,古代糧草運輸相當辛苦,通常都是不死也要脫一層皮。
官渡之戰時,袁紹就曾派兵專門到河南邊境去“擄民”。
所以遷民到內地去是開戰前的必然之舉,尤其對大國而言更是如此。
當然了,魏國自是不用遷的。
畢竟河南的人口大多被強征了上去,剩下的不用遷,他們自己也會跑路。
包括雞鴨豬羊等牲畜,也是直接被魏兵強征上去充軍了。
眼下魏國治下的河南之地,大多是千里無雞鳴的狀態。
因為此次中原大戰,魏人就是抱著我可以輸,但也不能讓你贏的態度,與齊人殊死一搏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