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理說,除周瑜之外,資歷最高的就是程普。
程普一直和周瑜是并列的左右都督。
旁人也都以為周瑜死后,程普會接管江東兵權。
但孫權并不想讓父親兄長那一代的老臣接管兵權。
他更想扶持自己的勢力。
所以此次大都督的人選,孫權直接將程普、韓當、黃蓋等輩給排除在外了。
孫權站起身來,親手將他扶起:
“公瑾識人,從未有誤。”
“他既認定你可擔此大任,子明便不必推辭。”
呂蒙仍欲再辭,孫權卻已解下佩劍,遞到他面前:
“此劍隨我多年,今日贈你。”
“自今以后,江東三軍,皆聽你調遣。”
堂外秋風驟起,卷起幾片枯葉。
呂蒙深吸一口氣,雙手接過佩劍:
“蒙必不負主公與公瑾所托!”
孫權拍了拍他的肩,眼中既有期許,又隱含深意:
“曹操、劉備皆非善類,江東未來,就靠你了。”
呂蒙肅然抱拳,目光堅毅如鐵。
孫權又問道:
“子明既受重任,可有良策教我?”
這話問的巧妙,按理說東吳如今剛剛經歷損失周瑜的悲痛,還未從中走出。
正常來講,東吳接下來奉行的政策無非就是“周規呂隨”罷了。
但孫權卻問呂蒙有什么良策教他沒有。
這顯然是他希望聽到不一樣的答案。
呂蒙當即會意,拱手對曰:
“臣日夜觀中原戰局,如臥薪嘗膽。”
“今曹魏損兵折將,夏侯惇、曹仁等數路大軍俱為劉備所破。”
“此誠千載一時之機也!”
孫權眉峰微蹙:
“公瑾在時,嘗言坐觀成敗……”
呂蒙趨前一步,甲葉錚然:
“此一時彼一時也!”
“昔者曹劉勢力相當,我江東自當持重。”
“今魏軍新敗,劉備亦疲,若仍固守舊策,恐失天予之機也。”
孫權聞言,雙目驟亮,擊案而起:
“子明之言,甚合孤意!”
“孤本不欲長守此地,前言特以試卿耳。”
忽又蹙眉道:“只是襲取荊州之事……”
“一旦襲取荊州,便意味著要與劉備交惡。”
“萬一失敗,我東吳如何抵擋得住齊國的反擊?”
呂蒙早有才成算,他一直在為此事規劃。
密切關注著荊州的一切動向。
“吳侯,臣已密探得荊州虛實。”
“今聞孔明遠出,若不襲取,再無機會矣。”
一旦中原之戰結束,劉備徹底統一河南。
那么荊州、淮南將會徹底成為鎖死東吳的大鎖,再不可能突破了。
畢竟荊州很難像這次中原大戰一樣,外調出那么多兵馬來。
孫權渴望進取,但也怕得罪死劉備。
這種矛盾的心理,使得他進退兩難。
呂蒙的話還在繼續:
“臣保舉一人為偏將軍。”
孫權便問,“是誰。”
“陸遜陸伯言。”
呂蒙正色說道:
“遜雖年少,胸有韜略。”
“觀其治軍,法度嚴明,實乃將才。”
“今何不使我與他兵分兩路,蒙襲取荊州,遜襲取丹陽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