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安十五年,鄱陽湖畔。
秋風蕭瑟,枯黃的蘆葦在風中低伏。
周瑜躺在病榻上,蒼白的臉龐在燭光下顯得格外清瘦。
這位年僅三十六歲的江東名將,此刻正強撐著病體,用顫抖的手寫下最后的奏表。
“人生有死,修短命矣,誠不足惜.”
筆鋒在竹簡上艱難地移動,墨跡時而深時而淺。
“但恨微志未展,不能再為東吳效命了.”
一陣劇烈的咳嗽打斷了他的書寫,侍從連忙遞上帕子,上面已沾滿暗紅的血跡。
周瑜閉目喘息片刻,又繼續寫道:
“臣有三事相諫。”
“其一,統領江東,當未雨綢繆,不可貪圖安逸。”
“其二,邊境百姓尚未歸附,需遣良將鎮守.”
他的筆在這里頓了頓,眼前浮現出那個勤奮好學的年輕將領。
“呂蒙忠勇可任.”又是一陣咳嗽,這次連筆都握不住了。
“最后.”
他艱難地口述,讓侍從代筆。
“中原爭霸戰未休,不論齊魏誰勝,我東吳都當坐觀時變,不可輕易下場。”
“萬望吳侯珍之,慎之。”
話未說完,手中的竹簡已經滑落在地。
九月初一,一代儒將周瑜與世長辭。
消息傳到京口時,孫權正在批閱奏章。
當傳令兵哽咽著報出噩耗,孫權手中的筆“啪”地掉在案幾上,墨汁濺滿了衣袖。
“公瑾.”
孫權踉蹌起身,眼中瞬間涌出淚水。
“公瑾有王佐之資,然而壽命短促,孤還能依賴什么呢?”
說罷,竟當眾痛哭失聲。
左右侍從從未見過主公如此失態,也都跟著落淚。
次日清晨,孫權換上素服,親自為周瑜設靈祭奠。
他在靈位前,想起當年與周瑜一起共事的歲月,點點滴滴。
想起赤壁之戰時那個英姿勃發的年輕統帥,不禁再次淚流滿面。
“若非公瑾,哪有今日之東吳.”
他親手為靈位敬上三炷香,香煙裊裊中,仿佛又看見周瑜溫潤如玉的笑容。
“傳令。”
孫權紅著眼睛對左右說,“公瑾的喪葬之禮,全部由國家承擔。”
他頓了頓,又接著補充道:
“其子女皆賜爵位,府中舊部妥善安置。”
下葬那日,江東文武百官盡數到場。
就在孫權穿著素服,神情哀戚。
長史張昭忽然趨步上前,低聲道:
“主公,公瑾雖逝,然天下大勢不可不察。”
“今曹操與劉備鏖戰于中原,正是我江東坐觀成敗之時。”
孫權抬眼,眼中哀色未褪,卻已多了一分銳利:
“子布之意是”
張昭微微躬身:
“當早定軍國大事,不可因喪廢政。”
孫權沉默片刻,目光掃過靈堂上周瑜的牌位,緩緩點頭:
“召呂蒙來見我。”
呂蒙匆匆趕來,甲胄未卸,額上還帶著操練后的汗珠。
畢竟不能因為周瑜一人的喪禮,而廢了國家兵事。
以呂蒙為首的大臣,依然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。
他跪伏于地:
“主公喚末將前來有何吩咐?”
孫權凝視著他:
“公瑾臨終前舉薦你繼任大都督,統領江東兵馬。”
呂蒙聞言一震,連忙叩首:
“末將資歷尚淺,豈敢擔此重任?”
“程普、黃蓋等老將軍皆在,末將豈能僭越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