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昔聞飛將軍李廣射虎,今見李相教猿,真天人哉!”
李翊笑道,“此乃山野小道耳,何足為道?”
說著,又對部下吩咐道:
“可傳令下去,讓軍士們有負械者,使重物縛于背。”
“持兵者,利刃懸于腰。”
“行半時辰則小憩,飲溫水數口,勿驟坐臥!”
得令!
在李翊的引導下,大伙跟著這位登山健兒,很快趕到了山腰。
眾人喘息未定,李翊卻已踞高峰俯瞰關城。
但見此處的守軍懈怠,全無戒備。
只因此處不是第一要沖,他們完全不擔心會遇敵遇險。
眾將休息好了,也都走至李翊身后,眺望底下風景。
“哼!這虎牢關有大山為倚,無怪魏軍如此有恃無恐。”
“我軍若是強攻,只怕損失不小。”
就在眾人議論紛紛之際,李翊忽然開口:
“從此處突襲如何?”
眾人頓時一愣,愕然道:
“相爺是否說笑?”
“此去關城有千仞之遙,莫非欲令將士插翅而飛乎?”
李翊正色點頭,“正是要飛渡天塹!”
話落,轉身下山去了。
眾人只得跟上,一起下山回到軍帳。
及至營中,李翊召集了包括關羽在內的所有高級軍官,闡明了自己希望飛渡天塹,奇襲虎牢的戰略計劃。
眾將紛紛屏氣凝神,這是一個大膽的計劃。
如果成功,那絕對是神兵天降!
可如果失敗……
就在眾人猶豫不決的時候,張郃看一眼李翊的臉色,才出聲道:
“可遣死士自山頂懸索而下,出其不意,攻其不備。”
“妙哉!”
李翊拊掌大笑,他就等這句話了。
張郃不愧是老河北人,就是會來事兒啊。
把李翊的心思揣摩的明明白白。
“儁乂之言,正合吾意!”
“公等可速備繩索革囊,然后揀選死士。”
“殺牛宰羊,大饗士卒。”
“痛痛快快暢飲一場,休息一天。”
“明晚便要這虎牢關改姓!”
吩咐既定,李翊卻又覺得只靠繩索便想飛渡虎牢關仍舊冒險。
于是又將軍中匠人喚至跟前來,問道:
“公等能作木鳶否?”
木鳶就是風箏,最早由墨子發明,用于軍事用途。
一般用來傳遞信息,偵察、測距、越險、載人等作用。
楚漢相爭時,漢將韓信攻打未央宮時,就曾利用風箏測量未央宮下面的地道的距離。
垓下之戰時,韓信更是派人用牛皮作風箏,上敷竹笛,迎風作響。
然后漢軍配合笛聲,唱起楚歌,渙散了楚軍士氣。
這也是四面楚歌的由來。
通過這些不難發現,古代風箏雖多為軍事用途。
但載人一途,卻很少用及。
至于原因,自不用說。
眾匠面面相覷,中有二十余人稽首應之。
李翊面色稍霽,緩聲開口:
“爾等勿懼,也勿憂。”
“此事雖滋事體大,但只要事成,相府必有重賞。”
李翊之所以說是相府重賞,是因為這幫人都是相府出來的。
李翊有組建自己的科研團隊,這些工匠自然也很快明白李翊的意思。
“相爺,莫不是要載人飛渡虎牢關?”
“正是。”
話落,遂取炭筆繪形于地,示以滑翔之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