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只是自陳地轉戰至此,將士甲衣未及浣洗。“
“唯恐公等疲敝耳。”
“既然諸君戰意如此高昂,寡人也就放心了。”
“實不相瞞,寡人亦有取蜀之意。”
言罷,即下令各部將校著手準備征蜀事宜。
或有人諫曰:
“昔定策時,但言取河南、關中而已。”
“今兩京既復,已酬初志。”
“伐蜀非原議所及,宜咨李相。”
這是在提醒劉備,當初定下戰略時,就說了只攻克河南與關中。
如今順利收復兩京,大家已經完成了既定目標。
攻取蜀地,不在原計劃內,應當與李相商議商議。
劉備欣然從之,即差人將此事告知了尚在雒陽地區撫定京兆的李翊。
時李翊與陳登都在雒陽,得知劉備還要征蜀的消息后,皆感到震驚無比。
“不是說好只攻取河南、關中么?齊王如何又說要取蜀地?”陳登詫異地說道。
李翊眉頭緊皺,無奈地說道:
“必是戰事進展十分順利,齊王自以為傲睨得志。”
“覺得現在便可一統天下,不須費事。”
“只是齊王卻忽略了一件事——”
“戰事之所以如此順利,乃是因為我等為此籌備數年時間,一切都在廟算之內。”
“如今驟然決定取蜀,非我等所能為也。”
見李翊都持悲觀態度,陳登也忍不住慨嘆道:
“……夫未戰而廟算勝者,得算多也。”
“未戰而廟算不勝者,得算少也。”
“多算勝少算,而況于無算乎?”
“蜀地不在原計劃之內,子玉可得好生勸諫齊王啊。”
私下里,陳登與李翊都是表字互稱。
“……呵呵,此事卻難吶。”
“元龍豈不知齊王之性情,一旦決定某項使,縱是李某亦難勸說。”
劉備是一個上頭了,敢頂著箭雨要親自去砍曹操的人。
何況如今齊國優勢之大,使得劉備難免對當前形勢有所誤判。
認為憑借現有國力優勢,一鼓作氣統一天下是完全不成問題的。
但其忽略點的在于,強大的國力背后,是需要人謀的。
“李某只能試試……”
李翊望了眼案上的圖冊,上面記載的是京兆地區的戶籍人口。
這段時間他一直忙著與陳登清理戶籍,將原河南之民遣返回去。
后續組織屯田,戰后生產工作都還沒個頭緒。
在塞一個戰后的蜀地進來,光是想想都覺得頭大。
于是,李翊乃執筆寫下一封《諫止伐蜀疏》。
其書略曰:
“臣翊誠惶誠恐,昧死上言。”
“伏惟大王以神武之資,克復兩京,功蓋寰宇。”
“然臣聞將議南征,中夜撫膺,不能自已。”
“夫三軍將士自出師以來,轉戰千里。”
“甲縫生蟣,刃口卷缺,今方得小憩。”
“復驅之入蜀,恐非仁主所為。”
“馬超、關羽、張飛等皆熊虎之將,位列帥帳,豈知營卒‘脛無完膚、掌盡龜裂’之苦?”
“今將士凱旋思歸,若強令遠征,臣恐賞錢未發而怨聲已起。”
“且關中之地,白骨未收。”
“河南之野,瘡痍滿目。”
“百姓易子而食者方得喘息,大王仁德布于四海,豈忍復征徭役?”
“臣近日檢校府庫,存糧僅支二月,箭簇不足十萬,傷藥所余無幾。”
“若遠征巴蜀,耗費必倍于前。”
“昔日光武‘得隴望蜀,實因公孫述已成甕中之鱉。”
“今曹操雖敗,然宗族尚在,漢中精銳未損,必效死固守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