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更兼蜀道艱險,固有蜀道之難,難于上青天者,此豈虛言哉?”
“臣愿大王暫罷南征之議,厚賞有功將士。”
“撫慰新附百姓,蓄力以待天時。”
“今兩京既復,漢室重光,正當休養生息,徐圖大業。”
“若遽起刀兵,臣恐‘前功未固,后患已生’。”
“涕泣陳詞,伏惟圣鑒。”
“臣翊頓首謹奏。”
“建安十六年秋,九月甲子。”
李翊在勸劉備不要接著攻打蜀地這封諫疏中,也算是給足了自己的理由。
大致分為三點。
一是將士們接連作戰,已經十分疲敝了。
像馬超、關羽、張飛他們這幫人雖然主張接著作戰,但那其實是因為他們是最高軍事統帥,不知道底層士兵有多辛苦。
領導們只要拍案做決定就行了,底下的員工要考慮的可就多了。
即便關羽愛兵如子,但他畢竟是最高軍事統帥。
他所聽到的,見到的是肯定有局限性的。
不可能真真正正對底層士兵,完全感同身受。
其二,則是眼下打了勝仗,士兵們都盼著回家領賞。
再讓他們接著去打蜀地,士氣就要大打折扣。
何況河南、關中滿目瘡痍,亟待休養。
大王你又怎么忍心繼續打仗,耗費民力呢?
須知征蜀費用又是一筆不小的開支,如今的齊國國庫恐怕不能支持大王你接著攻打蜀地了。
并且李翊還專門指出,拿劉秀“既得隴,復望蜀”的例子來舉例也不恰當。
當年的公孫述敗局已定,而如今的曹操基本盤還在。
他們肯定會不惜一切代價保守漢中,不會像長安、雒陽那樣隨意放棄。
況且蜀道之難,難于上青天,其攻打的難度完全不亞于攻打河南關中。
有此三點,李翊便勸劉備仔細斟酌是否還要接著進兵。
劉備看完李翊的諫疏之后,心中也是感慨萬千。
當即回信——
“備致子玉丞相:”
“得覽諫書,再三捧讀。”
“卿在京兆撫民理政,夙夜匪懈,備心甚慰。”
“今又遠慮深謀,誠為股肱之臣。”
“細思卿言,伐蜀之事,確屬激進。”
“然今我齊軍新勝,魏師屢挫,若全然止戈,恐失天予之機。”
“竊以為當取漢中——此乃益州咽喉,得之則蜀地如在囊中。”
“他日養精蓄銳,再圖西進,豈不易哉?”
“至于方略,擬以大軍壓境。”
“曹操連敗于孤,已成驚弓之鳥。”
“今見旌旗蔽日,必棄城而走。”
“昔日光武取隴右,亦是先聲奪人。”
“卿可寬心,備必不使將士徒耗性命。”
“秋深霜重,卿宜善自珍攝。”
“京兆諸事,仍賴卿勞。”
“齊王備手書。”
劉備在信中肯定了李翊的忠心,并承認攻取蜀地的想法確實太過激進了。
但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。
再怎么著,也得拿下漢中才行。
若無漢中,則無蜀矣。
只要拿下這個益州門戶,即便撤軍,等將來恢復元氣之后復來。
取西川也是易如反掌。
至于李翊提到的一系列問題,劉備的看法就是賭一把。
糧草最多只能撐兩個月,那就只打兩個月。
兩個月沒拿下漢中,就撤了,避免擴大損失。
至于軍心動蕩,士氣大減。
劉備的解決辦法是,通過在漢中堆人數來嚇跑曹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