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拍了拍二人肩膀,“可莫要讓李某失望”
之所以說是最難,是因為這種事誰來都不好做。
一旦做了,那他的政治生涯也基本到盡頭了。
所以李翊等一眾手握實權的大臣,是不好親自出面來做這件事的。
但王朗、華歆兩個年過半百之人,就很適合。
就算不顧自己,也要為后代兒孫著想才是。
因為李翊的言外之意,就是之后會通過其他方式補償二人。
王朗額頭見汗,連忙躬身:
“丞相放心,臣等必不負所托!”
華歆也急忙表態。
“臣定當竭盡全力,勸天子順應天命。”
李翊滿意點頭,又看向魏延。
“文長,明日你率親兵把守宮門,以防不測。”
魏延抱拳:“某家明白!”
安排已畢,李翊舉杯:
“諸位,明日之后,大勢既定。”
“你我皆從龍之臣也!”
“敬諸位。”
眾人齊具舉杯,一飲而盡。
與此同時,正在往雒陽方向趕的呂布、田豫也收到了來自雒陽的信使。
二人拆開來看,竟是李翊親筆手書。
其書略曰:
“翊致奉先、國讓書。”
“翊白:
“漢祚將易,天命在齊。”
“今群臣共議,欲奉齊王繼大統,以安社稷。”
“明日二君至平津,翊當引齊王親迎。”
“屆時當有‘龍袍加身’之舉,望二君率部從眾,同勸大位。”
“夫非常之功,必待非常之人。”
“二君戍邊勞苦,若成此大事,則為勸進元勛。”
“名標青史,豈不美哉?”
“切記,切記。”
“建安十七年,春三月。”
二人看完書,呂布大為震驚:
“原來齊王召我等回雒陽,竟有此之故!”
田豫卻似早有預料,問:“你道是何為?”
呂布撓撓頭:
“布當真以為是齊王念我等戍邊辛苦,特要賞賜耳。”
田豫翻了個白眼兒,暗想你也就這點出息了。
“總之,明日你我二人務要見機行事。”
“明白明白!”
……
次日清晨,李翊整肅衣冠,入內拜見劉備。
“王上。“
李翊拱手道,“剛得急報,呂奉先與田國讓已至平津,不日將抵雒陽。”
劉備聞言頷首:
“此二人鎮守邊陲,勞苦功高,當遣重臣相迎。”
李翊卻道:
“臣以為,王上宜親往平津相迎,方顯殊榮。”
“平津?”
劉備眉頭微皺,“此去數十里,未免太遠。”
“不然。”
李翊正色道:
“呂溫侯威震塞外,田國讓安撫幽燕,皆為國家棟梁。”
“王上若能親迎,必使將士感奮,邊關永固。”
劉備沉吟片刻,終于點頭:
“卿言有理。”
“不過,此事當先稟明天子。”
于是,劉備入宮面見天子。
時劉協正在偏殿讀書,聽聞劉備求見,當即宣召。
劉備入內行禮,說明來意。
劉協聽罷,竟無半分遲疑:
“邊關將士辛苦,齊王親迎,理所應當。”
他起身相送,行至殿門時,忽而駐足,意味深長地說道:
“愛卿此去,可要早歸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