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備揉了揉發酸的手腕,笑道:
“丞相啊,若非卿來,朕竟未察覺天已亮了。”
李翊接過侍從遞來的熱巾,拭了拭手。
“陛下勤政,竟至通宵達旦。”
“料天下百姓,一定會感念陛下之勤勉。”
“丞相不也是風塵仆仆而來么?”
劉備夾起一塊黍糕,“連愛卿都宵衣旰食,朕又豈敢松散懈怠?”
兩人對坐而食,先聊了些家常。
李翊說起自家幼子李安昨日背《論語》時鬧出的笑話,劉備聽得哈哈大笑,眉間郁色漸消。
但轉念又一想,李安那孩子他要沒記錯的話,好像才五歲吧?
五歲就讓他背《論語》,看來李翊抓教育抓得很緊。
看來,他也不能放松永兒和理兒的功課了!
待早膳用罷,侍從撤下食案,李翊方斂容說回正事道:
“陛下徹夜批閱奏章,為國事操勞憔悴,臣心實難安也。”
劉備擺了擺手,道:
“無妨,朕早晚會習慣的。”
“似如此這般,往后的日子還長著呢。”
“若陛下愿意——”李翊輕叩案幾,身子輕輕前傾,“臣愿代為分憂。”
劉備一愣,問:
“丞相已是位極人臣,尚要處理全國軍政,每日亦是操勞至半夜。”
“如何再替朕分憂?”
李翊微微一笑:
“臣斗膽提議——陛下可新設一衙署。”
“什么衙署?”
“內閣。”
“內閣?”
劉備眉頭皺起,沉聲問:
“何謂內閣?”
“內者,禁中也;閣者,藏書之所也。”
李翊有條不紊地向劉備解釋。
“設立內閣,分置群相,如此便能使繁雜的國家事務——”
“庖丁解牛,恢恢乎游刃有余。”
備眼中精光一閃:
“這不就是尚書臺的變種?”
“非也。”李翊搖頭。
“尚書臺乃外朝機構,內閣獨立于朝中。”
晨光穿過窗欞,照在劉備驟然明亮的眼眸上,他沉聲問道:
“丞相可為朕道其詳來。”
“內閣設置群相,以首相為領導。”
“分置左相、右相輔政。”
“然后于左相、右相之下,設置九相。”
“分為戶相、兵相、刑相、工相、禮相、農相、商相、監相、學相,共九人。”
嘶……
劉備摸了摸自己的下巴,仔細思考李翊這項提案。
“聽愛卿所言,此豈非與三公九卿類似?”
“只是換了個稱謂?”
雖然劉備對李翊提到的什么兵相、戶相、禮相這些新興概念感到陌生,但當了統治者這么多年。
大致也能理解這幾相的概念。
這不就是三公九卿換了個名稱嗎?
雖然具體的職能范圍可能有偏差,但絕對是大同小異。
可既然如此,又何必多此一舉,搞個內閣出來呢?
李翊也知道劉備不能理解,事實上他要搞得內閣,就不是本時代人能夠理解的。
于是,便耐心地,深入淺出地為劉備解釋:
“陛下誤會了,臣非是要取代原來的三公九卿、四方將軍。”
“正如臣適才所言,內閣他獨立于朝中,與眾公卿無干。”
講到這里,劉備也察覺到了一絲古怪。
李翊的內閣明顯是要和九卿爭權的,如果獨立出去,具體權力該怎么分?
“愛卿可為朕詳細言之。”